別做老好人!學會把自己放第一位 10個現象顯示你正在「壓抑自己、取悅他人」

▲▼幸福,生活習慣,運動,旅行。(圖/pixabay)

▲習慣把親朋好友的感受需求放第一位,久而久之可能會帶給自己過度的心理壓力,為身心健康帶來傷害。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朋友圈中總是有些人專門擔任潤滑劑的角色,總是希望能讓周遭每個人都開心,但若是為了大家「努力」過頭,反而是將自己的需求放在一邊,久而久之就會帶給自己過度的心理壓力,給自己帶來傷害。國外網站《Bright Side》整理出10個「你可能過度取悅他人」的指標,要幫讀者重新審視自己的心理健康,並轉而重視自己的需求。

1. 總是很難說不
不論公事或私事,也不論是熟人或點頭之交,只要對他人提出的要求,都會赴湯蹈火的人,並不見得真的樂於助人,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無法對他人的要求說『不』」。不敢說「不」的人往往擔心,一旦拒絕了,對方可能會生氣或受傷,因此說「不」對他們來說,會有種罪惡感。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只好接受他人所有的要求,甚至因此犧牲掉自己的時間。然而要改變這種狀態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學著說「不」,盡可能把自己的需求擺在第一位。讓自己逐步理解,拒絕他人的要求並不會顯得自私,而是一種愛自己、尊重自己的表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希望每個人都喜歡自己
這個出發點和「總是很難說不」類似,那就是藉由取悅、幫助他人,讓周遭每個人都喜歡自己。《Bright Side》提醒,當試圖改變自己的行為,幫助對方得到想要的事物,避免被對方討厭,有心人士或許會注意到這一點,並刻意以「你是唯一可以幫忙的人」等等的請求,試圖操縱利用。

3. 容易被他人的負面情緒影響
總是特別照顧家人朋友感受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現對方的負面情緒。一旦感受到了,他們就會急著擔起「解決這件事」的責任,努力幫別人重新找回快樂。《Bright Side》提醒,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負面情緒都是難免的,別過度壓抑他人與自己的感受,讓對方把心情發洩出來,有時也是有所益處。

▲▼身心靈,白日夢,疲累,心靈,憂鬱,失眠。(圖/pixabay)

4. 即使沒有必要,也會為事情的意外發展感到內疚和抱歉
有些人即使事情因為其他原因沒有按照計劃進行,他們的第一反應還是「對不起」,習慣把錯誤攬在自己身上,這樣的心態也源自於自己對友善形象的追求,然而當「感到抱歉」變成習慣,最終還是有損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在他人面前的尊嚴。有這類傾向的人,先試著追溯自己之所以會先跳出來道歉的原因和時間點,日後面對類似狀況,先想想必須為這些事負責的人有誰,釐清責任後,不要把和自己無關的事擔在自己身上,放下不必要的壓力,讓自己輕鬆跨過這個關卡。

5. 常把自己的需求和慾望放在一邊
由於太過於思考別人的感受,所以這類型的人往往會忘記問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甚至因為太常做個老好人,導致最內心的自己可能也都很難面對自我最真實的感受。《Bright Side》提醒,學著多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面對、把握住最直接的情緒,並且學著寫下自己喜歡、不喜歡什麼,例如什麼食物是不喜歡但可以忍受,以及不管哪個朋友邀請都不想吃的,藉此釐清自己可以接受的優先順序,日後就可以避免為了迎合朋友卻吃下討厭東西,這種為難自己的狀態。

6. 比起接受他人的好意,你更習慣奉獻付出
對於習慣奉獻付出的人,每天為他人著想、即使自己有點不情願但還是把他人需求擺在第一位的狀態,已經變成了常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陷入了「不求回報」的感情關係,這類的人會認為拚命付出總有一天對方會注意到,但通常對方只是習慣有你的存在。《Bright Side》建議,即使是面對另一半,也要為自己設定一個特定時間,例如只有在週二、週四的晚上,才能撥出時間回覆他人的要求,確保其他時間留給自己,發展自己的興趣與活動。

7. 想要為別人的感受負責
習慣取悅他人的背後,同時也代表善於體察他人的情緒。一旦發現朋友、家人的情緒變化,有些人就會開始感到擔心,甚至責怪自己,無法讓其他人的心情平靜下來,或是讓他們開心,但事實上,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每個人的責任。當意識到自己又想承接對方情緒時,告訴自己嘗試理解和負起責任是不一樣的,理解他們的情緒,但能為他們做的只是陪伴在他們身邊。

▲▼第一印象,自信,會議,討論,交友,兩性。(圖/pixabay)

8. 嘗試配合周圍的人
對於有些人來說,向他人展示自己真實性格,比取悅他們還要難,因此他們乾脆順其自然,改變自己的行為、配合周遭的人,希望藉此讓氣氛更加融洽。但《Bright Side》提醒,做為個體,每個人總會有各自的興趣和看法,學著在他人面前展現自我,可能會發現這樣相處起來並不會失去他們,自己甚至也會比過去配合他們還來得自在舒服。

9. 需要別人的肯定與稱讚
總以配合他人換來融洽相處的人,也格外需要別人對他們的肯定,而這些心理狀態往往來自自卑感和不夠有自信。《Bright Side》建議,不要再被動等著他人的肯定,對於自信心不足的人,先試著從過往經驗發現自己有哪些特質特別為人所讚許,或是找信賴的家人朋友分享自己最近在生活上的小進步,只要先認知到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價值,就可以逐步打破這種「需要他人肯定」的行為。

▲▼ 自信,信心,身心靈。(圖/pixabay)

10. 拒絕承認感情受到傷害
總是習慣把他人感受放在第一位的人,同時也會因為不讓自己的情緒影響他人,而刻意隱藏負面情緒,甚至否認自己正在難怪、生氣,或對某人某事感到失望,有時就連自己也被騙倒。《Bright Side》提醒,壓抑情緒會給身體帶來很大的壓力,對自己好與關心他人一樣重要,把對他人的同理心撥一部分給自己,把注意力和關心用在自己身上,好好善待自己。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