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年浪費38億元食物 環保署要推動「點菜減量」

▲▼世大運剩食變佳餚。(圖/台北市社會局提供)

▲台北市政府將世大運剩食變成佳餚。(圖/台北市社會局提供)

記者張暐珩/綜合報導

環保署25日舉辦2017「循環經濟全球論壇」,邀請來自美歐12國官員、專家共同參與,就「塑膠循環經濟」與「剩食循環經濟」議題進行交流。其中,剩食近年成為社會關注議題;根據統計,臺灣2016年全臺177家業者、共110000多間實體通路,每年因未拆封放至過期、賣相不佳遭丟棄的食品,高達3萬6千公噸,金額高達38億元。

「剩食議題」近年來備受關注,許多國家、民間組織及企業共同為「惜食」把關,紛紛成立「食物銀行」、「剩食餐廳」。在先進國家例如法國,還推出強制餐廳要提供食物打包服務。荷蘭、德國則將廚餘轉為生質能源,是亞洲國家交流的重點。

環保署長李應元對此表示,國內除了要推動廚餘發酵的沼氣發電外,平常大家到餐廳點餐,餐桌上滿漢全席約有10至12道菜,事實上根本不需要點那麼多,因此希望推動「點菜減量」運動。民眾不用每次餐點都多到吃不完,若真的沒辦法完全吃完,也應該打包,不要變成廚餘。

李應元還補充表示,食物變成廚餘、再變成能源化中間有很多過程,食物在超市也許最佳賞味期限已經到了,但仍然還算是食品,這過程該如何界定與處理,也將和衛福部共同討論。另外,廚餘能源化將是環署重點工作,環署的多元垃圾處理方案,北中南將有三處厭氧發酵槽,已發包的台中預計明年就能開始運作,另包括稻稈也可轉換為生質能源,讓任何的廚餘、有機物都能轉換成能源。

▼2017循環經濟全球論壇。(圖/環保署提供)

▲▼循環經濟全球論壇。(圖/環保署提供)

另外,為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17「永續發展目標全球夥伴關係」,環保署也於25日舉辦「2017國際環境夥伴會議開幕典禮」,會議包含「國際環境夥伴環保稽查實務交流研討會」及「循環經濟未來創新」等活動。共有來自歐盟、美國、荷蘭、瑞士、愛沙尼亞、薩爾瓦多、紐西蘭、日本、南韓、新加坡、泰國、印尼等12國官員代表與會

環保署目前積極推動的施政主軸為「循環經濟、清潔空氣、無塑海洋、關懷大地」,此施政主軸與本日會議的2大議題相互對應。環保署表示,臺灣非常願意和其它國家分享我們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經驗,貢獻力量去改善地球環境,盼望能加強與東南亞國家在環境保護的合作關係,協助各國在發展經濟時也能妥善保護環境。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