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頭放石棺 四川金沙江挖到4千年前割肢葬

▲7月14日,考古專家至會理縣新安鄉烏東德水電站淹沒區考古發掘遺址考察。(圖/翻攝自會理宣傳微信)

▲考古專家至會理縣新安鄉烏東德水電站淹沒區考古發掘遺址考察。(圖/翻攝自會理宣傳微信)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四川會理縣日前發掘337座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石棺葬,截至16日止,已出土各類文物2216件及標本數萬件,其中更有來自印度洋的珍貴海貝陪葬品;此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在金沙江流域石棺葬中,發現頭顱被割下來放在胸口的「割肢葬」。

綜合陸媒報導,烏東德水電站淹沒區考古發掘是四川省發掘面積最大、投入人力最多的文物考古項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和南方科技大學社會科學中心專家一行人,14日至會理縣新安鄉烏東德水電站淹沒區考古發掘遺址考察。

今年4月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現335座石棺葬,截至本月16日止,再發現2座,為大陸西南地區首次發現數量如此巨大的石棺葬,為揭示當時的社會形態提供了珍貴資料。

▲四川涼山地區出土文物。(圖/翻攝自成都商報)

▲四川涼山地區出土文物。(圖/翻攝自成都商報)

烏東德水電站位於金沙江下游河段,是大陸目前第4大水電站。從2011年開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便對水電站四川區域內的文物進行調查,自2017年起,該院聯合涼山州博物館、會理縣文管所,開始在烏東德水電站四川區域開展考古發掘。

專家們實地考察了猴子洞、河頭地、河東田等遺址,參觀了解出土器物後指出,會理境內的考古發掘發現了豐富的古代遺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資訊,已發掘的三個遺址石棺葬非常豐富,在四川乃至中國大陸都非常罕見。

▲新安鄉馬鞍村的猴子洞遺址。(圖/翻攝自成都商報)

▲新安鄉馬鞍村的猴子洞遺址。(圖/翻攝自成都商報)

墓葬出土器物中發現了來自南海或印度洋的海貝,而在陝甘、甘青地區也發現了海貝,印證了金沙江流域是連通青海、四川、雲南,包括南亞、東南亞的一個通道,串起了溝通南北的作用。

日前,考古人員受訪表示,在已發掘的猴子洞遺址中,發現一種特別的葬俗,即逝者的頭顱被割了下來,放在胸口上或者手旁邊。考古人員認為,這應該是「割肢葬」,這也是首次在金沙江流域石棺葬中發現割肢葬。

石棺葬廣泛分佈在大陸西南地區,此次的發掘研究將為石棺葬族群的形成、發展和遷徙提供重要資料。

▲出土的墓葬。(圖/翻攝自成都商報)

▲出土的墓葬。(圖/翻攝自成都商報)

▲日前出土的墓葬。(圖/翻攝自封面新聞)

▲日前出土的墓葬,人骨頭部被放置於腹部之上。(圖/翻攝自封面新聞)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