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美企若失中國市場 想技術領先將「力不從心」

▲▼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圖/CFP)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圖/CFP)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17日表示,美國現有的領先技術依賴大量研發投入,如果失去中國市場,美國企業利潤減少將導致技術研發投入減少,「美國想要繼續技術領先,會越來越力不從心。」

林毅夫在北大國發院長三角論壇上指出,中國產業升級具備後來者優勢,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或是附加值高的產業,有利於降低中國自身技術創新的成本和風險。

林毅夫認為,美國對中國「卡脖子」,是為了政治目標而犧牲經濟利益的做法,「美國現有的領先技術依賴大量研發投入,如果失去中國市場,美國企業利潤減少將導致技術研發投入減少。美國想要繼續技術領先,會越來越力不從心。」

林毅夫提到,改革開放後,從1978年到2020年的42年間,中國大陸能夠實現平均每年9.2%的經濟增長,很重要的原因即是發揮了後來者優勢,「發達國家年均經濟增長3至3.5%,我們是9.2%,是他們的三倍。德國、日本、韓國這些發展比較好的國家利用後來者優勢,能夠實現每年9%至9.6%的增長。他們能實現,就代表我們用同樣的機制也有這個可能。」

▲▼中美關係,美中關係。(圖/CFP)

談到中國大陸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時,林毅夫表示,中國與其他發生人口老齡化的國家國情有很大不同,「其他國家出現人口老齡化的時候,基本上都已經是高收入國家,而中國目前還是中等收入國家。」

林毅夫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人口不增長,靠現有的人口,還可以把落後的技術,升級為比較實用的先進技術,「我們靠引進技術來作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空間還很大。」

林毅夫表示,新工業革命的特性是產品研發的周期較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資本,相對於勞動供給,更重要的是勞動者的素質,「我們國家這些年大力投資教育,我認為,我國的教育水平,跟發達國家基本上沒什麼差距。」

林毅夫預測,到2030年左右,中國按照市場匯率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會超過美國,變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要實現這個目標,從2021年到2035年,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要達到4.7 %,到2025年,我們的人均GDP可以超過12535美元,變成高收入國家。」

林毅夫強調,依上述算法,到2030年左右,中國按照市場匯率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會超過美國,變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