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告別核電!綠能占比超半卻陷困境 電價飆升轉為淨進口國

▲▼ 德國核電廠伊薩2號(Isar 2)。(圖/路透)

▲德國核電廠伊薩2號(Isar 2)等3三座核電站在2023年正式除役,德國走入「非核家園」。(圖/路透)

記者林緯平/台北報導

5月17日核三廠2號機停機,台灣將正式進入「非核家園」,這是否會導致我國進入缺電危機?能源署統計,目前核電僅佔台灣發電量3%。經濟部表示,今年陸續有多座大型燃氣機組將啟用,總裝置容量達4.813GW,加上再生能源,可確保未來供電無虞。

但專家認為核電退場,大幅增加再生能源、天然氣來發電,不僅會導致供電系統不穩定,也讓發電成本增加。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敏直言,「為追求穩定、零碳排的電力,重啟核電在世界成為一股新趨勢,連於2023年廢核的德國,都出現恢復核電的聲音。」

事實上,一向被視為發展綠能最積極的歐洲地區,也分為「擁核派」和「反核派」,又以法國和德國最具代表性。

德國告別核電 能源轉型卻陷困境

德國一直是歐洲國家中的反核派先鋒。2023年4月15日,德國最後三座核電廠關閉,正式終止核電,終結自1961年以來的核能發電歷史。此舉源於1986年車諾比核災與2011年福島核災後的反核浪潮,德國加速廢止核電政策,計畫以風力發電、太陽能(2023年綠能占比53.8%)與燃氣取代核電,目標2030年綠能占比達80%,並逐步淘汰燃煤。

但是,2022年俄烏戰爭打亂德國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過渡策略,能源危機加劇,電價飆升,引發延長核電運作的爭論。另外,德國近年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但德國電網基礎設施老化,難以匹配再生能源的快速擴張,導致部分新建風能與太陽能發電設施無法順利併網,產生「電力無法有效利用」的困境。

德國過去是電力淨出口國,核電佔比曾於2005年達26.2%,但廢核後轉為淨進口國,仰賴從其他國家進口能源。諷刺的是,德國主要從法國、瑞士與比利時進口能源,而這些國家的電力供應很大部分是由核能產生。

「關閉自家核電廠卻靠他國核電」的矛盾,凸顯德國能源轉型的困境。廢核後燃煤與燃氣占比上升,違背減碳目標,民眾負擔電價也加重。

德國民眾對廢核政策態度分歧。2025年2月,德國民調公司Innofact統計,55%德國民眾支持重回核電,22%贊成重啟核電廠,32%支持新建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

前環保署副署長、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邱文彥指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第七項目標的核心精神,強調能源政策應確保所有人都能負擔、可靠且現代化的能源,因此怎麼穩定電價也是當局政府需要考量的。

法國視核電為「低碳能源」 擁核得維持能源自主

法國作為擁核派領頭羊,於2023年有64.2%的電力來自核能發電,是全球核能發電占比最高的國家。這種能源結構,讓法國在因烏俄戰爭導致天然氣價格飆升時,保持較低的電價,並成為歐洲其他國家在能源危機時的重要供應商。

法國在發展再生能源的同時,仍積極建設核電廠。2024年底全球第四座歐洲壓水反應爐終於在法國弗拉芒維爾鎮(Flamanville)正式商轉,該反應爐被稱為弗拉芒維爾3號機(Flamanville 3),成為法國境內第57座反應爐,該機雖晚12年才落成、成本超支4倍,但法國電力公司仍計畫推廣技術至捷克、波蘭。

法國總統馬克宏在社群媒體上稱其為「世界最有力的核能反應爐之一」,並表示「復興工業以製造低碳能源是法式的生態概念,它強化我們的競爭力並保護氣候」。

當然,也有一派法國人反對使用核電,他們認為核廢料的處理問題、核電廠設備老舊、潛在發生事故的風險、環境永續性,以及經濟上考量:認為發展新核電設備的成本比發展再生能源貴上不少。

相關新聞

「綠能發電」逾5成!西班牙大停電揭風險 專家警告:台灣也可能發生

核三停機!台灣進入「非核家園」 日韓卻走向不同道路

06/12 全台詐欺最新數據

更多新聞
638 4 1674 損失金額(元) 更多新聞

※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