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有「小小黑點」 醫揭原因:別「手貝戈戈」去挖

耳前瘻管。(圖/翻攝「黑眼圈奶爸Dr. 徐嘉賢醫師」臉書)

▲徐嘉賢說,「耳前瘻管」大部分發生在耳朵耳廓的前方,少數在耳廓裡面或者在耳朵後方;有症狀的比例大約在10%以下,很有可能合併細菌感染。(圖/翻攝「黑眼圈奶爸Dr. 徐嘉賢醫師」臉書)

記者陳俊宏/綜合報導

小兒科醫師徐嘉賢表示,如果發生「耳前瘻管」,只要它不發炎,大家都河水不犯井水,相安無事,但也要教孩子,不要「手貝戈戈」去挖它;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有症狀,有症狀的比例大約在10%以下,但一旦有症狀,很有可能會反覆一直感染。

徐嘉賢15日在「黑眼圈奶爸Dr. 徐嘉賢醫師」臉書說,耳前瘻管發生率大約在1.36%到4.5%之間,但他覺得應該是被低估了,實際上遇到的比例比較高,最近遇到耳廓內側的,也有遇過眼窩下的,很多時候都不覺得它是什麼問題,有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黑點,或者像一個小小的皺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徐嘉賢指出,大部分處理的方式是平常保持清潔乾燥,跟它和平共處,除非它發炎感染,不然一般不需要積極的外科處理。

▼耳前瘻管發生率大約在1.36%到4.5%之間。(示意圖/CFP)

▲▼ 耳朵。(圖/CFP)

徐嘉賢也曾發文提到,耳前瘻管是屬於先天構造異常的一種,發生的原因是在胚胎時期鰓弓融合不全所導致,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個小凹洞,風平浪靜,但裡面很多都是錯綜複雜的隧道;大部分發生在耳朵耳廓的前方,少數在耳廓裡面或者在耳朵後方,大部分是單側,而且多發生在右邊。

徐嘉賢表示,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有症狀,有症狀的比例大約在10%以下,但一旦有症狀,很有可能會反覆一直感染,合併細菌感染,會紅腫熱痛、流膿;急性期需要用到抗生素消腫消炎處理,之後需要追蹤看是否需要開刀處理,一勞永逸。

徐嘉賢指出,根據加拿大的統計,在眾多耳前瘻管的病患裡,大約只有4.3%的病患會有合併腎臟的異常,不要太擔心;清潔方面大方向跟平常一樣,只是在耳朵及附近多注意清潔,洗澡洗頭時注意耳朵要擦乾即可,只要它不發炎,大家都河水不犯井水,相安無事,但也要教孩子,不要「手貝戈戈」去挖它。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