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大科普食品教育  前進偏鄉帶學童提升科學知識

▲中華醫大科普食品教育前進偏鄉,帶領學童實作體驗科學,學童開心展示成品。(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中華醫大科普食品教育前進偏鄉,帶領學童實作體驗科學,學童開心展示成品。(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拉近城鄉教育差距,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視光系郭益銘教授,帶領團隊前往台南、嘉義的偏鄉國小進行科普食品教育,藉由各種實驗帶學童從汽水、爆米花、吐司麵包等零食了解溫度與膨脹、脫水蒸發、凝固等熱脹冷縮的原理以及食材的營養價值,加深學童學習印象的同時,也能珍惜食物、遠離垃圾食品的誘惑。

由郭益銘教授帶領的晨光科普科學美食隊所執行的科技部科學志工南區計畫,從2020年年底持續進行至今,團隊以「食品教育紮根之旅」為目標,分別前往台南市七股區的三股國小、白河區的白河國小以及嘉義縣的大南國小進行食品科學教育,吸引3百多位學童參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華醫大科普食品教育前進偏鄉,帶領學童實作體驗科學,學童開心展示成品。(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郭益銘教授表示,會選擇這些偏鄉小學主要是希望能拉近城鄉教育資源差距,尤其是很多偏鄉小學因為學生人數少,較缺乏充足的實驗設備,透過科普科學志工計畫的執行將教育資源帶進偏鄉學校,讓學童有機會透過實作體驗科學,有助於學習印象的加深。

此次的科技部科學志工南區計畫規劃的食品科學教育,課程規劃玉米奶奶、汽水哥哥、吐司弟弟和寒天姊姊共四個主題,透過食品科學原理介紹、食材由來與食材所具備的營養價值,帶領學童親自參與實驗操作,學習科普知識。

例如,玉米奶奶結合國小自然科學中之「水的變化」課程,應用加熱使壓力增加、瞬間減壓、氣爆等來達到熱膨脹的現象,讓學童了解熱膨脹就是一種物體因溫度升高使得體積增大、增加的現象。汽水哥哥則教導學童以小蘇打與檸檬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原理,以自製汽水讓學生了解實驗原理有趣之處。吐司弟弟則是教導學童以土司當作實驗主角,經過加熱表面逐漸變成褐色且產生香味,了解在高溫條件下烤製、煎炸或烹飪時,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發生反應,釋放一些香味物質,外觀色澤生成褐色的含氮聚合物的梅納反應原理。寒天姐姐的實驗課透過洋菜和溫度的溶解觀察溫度和溶解、凝固的關連性。

▲中華醫大科普食品教育前進偏鄉,帶領學童實作體驗科學,學童開心展示成品。(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因為covid-19疫情影響,為讓學童科學教育學習不中斷,計畫執行過程採實體和遠距教學並行,特別是透過親自動手做實驗來學習知識,讓學習更加活潑有趣,參與的學童反應相當熱絡。

「原燒優質原味燒肉商品卡」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