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示警:中國「第一擊」先攻基礎設施 交戰不限第一島鏈

▲▼「海安12號演習」預演畫面。(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國軍「海安12號演習」預演畫面。(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第一擊」是否該由台灣發動,成為近期備受討論的敏感議題。美國國會近日召開軍事預算聽證會時,美國海軍陸戰隊副司令斯卡倫卡(Stephen Sklenka)指出,若與中國爆發衝突,北京的第一波攻擊可能會針對美方的關鍵基礎設施,且交戰範圍不再侷限於第一島鏈,甚至可能波及美國本土,引發各界關注。

根據《中央社》報導,美國聯邦參議院撥款委員會下轄「軍事設施、退伍軍人事務及相關機構小組」17日舉行年度預算聽證會,斯卡倫卡在會中強調,中國若與美開戰,將採取非傳統手段發動「第一擊」,攻擊目標不再只是軍隊,而是電網、通訊、網路等戰略性基礎設施。

他直言,「我們應該預期,中國的第一擊會鎖定我們的基礎設施,而不是步兵或航空部隊」,攻擊形式可能包括網路入侵、無人機突襲、電子干擾,甚至透過滲透人員進行破壞。他進一步透露,僅5月最後一週,美國海軍陸戰隊就偵測到數百起針對資訊系統的惡意入侵行動,「我們每天都在與這些威脅對抗」。

斯卡倫卡表示,面對中國與其他敵對勢力的滲透與攻擊,「美軍基地已不再只是後勤與指揮中心,而是戰場本身」,不僅要從這些據點出發作戰,更要守住它們。

與此同時,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近期舉辦的「台海防衛兵棋推演」中,也聚焦台灣是否該發動「先發制人」攻擊議題。對此,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政治學者郭泓均(Raymond Kuo)受訪時指出,烏克蘭在2022年俄軍入侵前,儘管面臨壓力,仍未主動攻擊俄軍,這樣的戰略選擇值得台灣參考。

郭泓均表示,雖然從國際法角度來看,烏克蘭主動攻擊可能具備正當性,但一旦先開火,將削弱其「防衛性作戰」的道德立場與國際支持,而後者對於維持作戰能力至關重要。

「台灣的處境與烏克蘭相似,國際支持對其國防至關重要,即使因此在嚇阻力上稍有損失,也可能是更明智的選擇。」郭泓均指出,台灣與烏克蘭相比,在戰略地理上其實具備一定優勢,若中國選擇從海上發動大規模兩棲侵略,其部隊在動員與部署過程中,將面臨時間壓力與透明風險,台灣可藉此掌握情報並進行準備。

他強調,一旦解放軍艦隊啟程,其意圖將無所遁形,且在穿越台灣海峽過程中易受攻擊。因此即便台灣不先開火,也不會嚴重削弱嚇阻力,反而更有助於維繫國際社會的道義支持與合作基礎。

07/16 全台詐欺最新數據

更多新聞
579 2 4387 損失金額(元) 更多新聞

※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