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壩3/三峽大壩抵抗核攻擊 百萬移民犧牲成就舉世工程

記者任以芳/宜昌報導

湖北宜昌三峽水壩歷時20多年竣工,這項工程是一座堅固的混凝土重力壩,號稱能抵抗「核彈級」威脅,保障長江中下游安全。另外,和三峽工程一樣備受關注的還有當年離開家園的百萬「三峽移民」,《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特地走訪的搬遷江邊的許家衝村,原本是靠捕魚維生村民上岸後慢慢轉型,靠著賣茶、種臍橙,婦女學刺繡等手藝、直播帶貨,搭配旅遊觀光,如今村裡人均收入幾乎翻倍增長。

▲▼ 湖北專題2022/三峽大壩、三峽移民            。(圖/記者任以芳攝)

▲三峽大壩構想源自國父孫中山先生。(圖/湖北電視台提供)

「三峽大壩」源自國父理想

建造三峽建壩的設想,最早源自國父孫中山先生於1919年《建國方略》第二計劃第四部,其《實業計畫》認為長江「自宜昌以上,入峽行」這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利」。他考量在長江上建壩能「改善航運,利用水源」。

因20世紀30年代,長江中下游發生兩次超級水災,近30萬人喪生,1954年長江流域又爆發20世紀以來最大的一次洪災。大陸改革開放後,三峽工程再度回到公眾視野,經過大陸官方和專家學者多次激烈討論,最後拍板興建三峽大壩,總斥資2500億(單位:人民幣,同下)。

三峽大壩功能定調以「防洪、發電、航運」為核心利益,並且訂出「175米」水線,從此長達193公里的長江三峽的部分區域、古老文物永遠深埋江水之下。

▲▼ 湖北專題2022/三峽大壩、三峽移民            。(圖/記者任以芳攝)

▲三峽大壩設計承受一定程度核彈攻擊 。(圖/記者任以芳攝)

「鋼鐵」三峽大壩「抵抗」核彈襲擊

工作人員私下向《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介紹,當初設計三峽大壩嚴選工程材質,是一座堅固的混凝土重力壩,對常規武器和一定量的核武器襲擊有較強抵禦能力。

即使在特殊預警時間,三峽大壩能在7天內從正常蓄水位175米降到汛限水位145米,甚至更低,保證下游安全。
但現代戰爭「國際法」明確禁止破壞水庫大壩,有違人道主義,一般來說水庫不會成為首選軍事目標。

▲▼ 湖北專題2022/三峽大壩、三峽移民            。(圖/記者任以芳攝)

▲▼ 湖北專題2022/三峽大壩、三峽移民            。(圖/記者任以芳攝)

▲ 三峽大壩建造時,湖北、重慶120萬「三峽移民」揮別江邊故里。(圖/記者任以芳攝)

「百萬三峽移民」成就世界水壩

為了成就舉世無雙的水利工程,自1994年至2010年,湖北、重慶21個區縣的120萬人口不得不揮別故鄉,前往未知的新家園,這群默默犧牲英雄被貼上「三峽移民」的標籤,三峽庫區已搬遷安置移民130萬人。

《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實際走訪其中一個三峽移民搬遷村,位於三峽工程左岸的西陵峽畔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衝村,目前是長江三峽黃金旅遊帶的關鍵點,被譽為「壩頭庫首第一村」,村域面積6.87平方公里,人口599戶1439人,集合西灣村、覃家沱村民搬遷至此,其中壩庫區移民1260人。

▼ 三峽移民情況,村民帶著行囊最後一眼回眸故鄉。(圖/翻攝澎派新聞)

▲▼ 湖北專題2022/三峽大壩、三峽移民            。(圖/記者任以芳攝)

▲▼ 湖北專題2022/三峽大壩、三峽移民            。(圖/記者任以芳攝)

▲三峽移民搬遷村-許家衝村擁有污水處理廠 。(圖/記者任以芳攝)

走進許家衝村第一印象,村子擁有污水處理廠,所有生活、農業等污水經過循環過濾再利用,一點一滴不排放回長江裡。村裡特地打造洗衣池,讓老一輩繼續「用木槌」洗衣,讓人搬離大山江邊老家那份的情懷。

1994年為響應三峽工程建設的號召,許多老一輩人們搬遷到了許家衝村,江邊做機器化工廠搬遷到規劃的園區,世代靠捕魚為生的人,頓時失去謀生能力,不少移民人群處於貧困狀態。

當地政府輔導就業轉型,一開始種植中草藥、茶葉、臍橙,村民組織合作社,一起入股分紅,多年下來慢慢安居樂業,極少部分的人抗拒轉型,抑鬱度日。近十年,大陸流行電商,許家衝村再次轉型,二代子女也回鄉打拚創業,謝蓉就是一個好例子。

▲▼ 湖北專題2022/三峽大壩、三峽移民            。(圖/記者任以芳攝)

▲▼ 湖北專題2022/三峽大壩、三峽移民            。(圖/記者任以芳攝)

▲許家衝村轉型之一婦女刺繡產業 。(圖/記者任以芳攝)

謝蓉創立「三峽·艾」特色品牌,傳承峽江繡藝「牽花繡」、發展手工刺繡產品,旗下員工都是在家工作的婦女。「牽花繡是三峽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只要初期培訓,可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謝蓉介紹。

《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實際走進「三峽·艾」基地,現場擺放上百種手工藝品有新潮香囊、鞋墊、耳環、手環、抱枕等飾品,看得讓人愛不釋手。其中,台灣客家花布創意中華鱘香包也非常受歡迎,習近平2018年來訪時也曾關注過。

謝蓉受訪說,「疫情之前,手工DIY材料包青花瓷香囊掛件一個月銷售40多萬件,疫情後少一半。基地今年再轉型做雪茄國內加工廠,整體每個月收入有十多萬(單位:人民幣,同下)。」

▲▼ 湖北專題2022/三峽大壩、三峽移民            。(圖/記者任以芳攝)

▲▼ 湖北專題2022/三峽大壩、三峽移民            。(圖/記者任以芳攝)

▲許家衝村從農業到電商經過20多年轉型,年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圖/記者任以芳攝)

據了解,當地80多位壩區移民婦女成為專業繡娘。如今的許家衝村,不光合作社效益逐年提升,也成了三峽周邊小有名氣的旅遊「打卡地」,2021年有近7萬遊客進村遊玩住宿和採購。早期許家衝村人均純收入只有2千,2021年已經到了22476元,比2018年人均收入增長了9000多元,移民就業率達95%以上。

曾經一無所有「三峽移民」,當年為了成就三峽大壩傳奇工程,不得不搬遷世代居住的祖輩故鄉,如今靠自己雙手帶領後代子孫重新拚搏,走出他們新移民生存之路。

延伸閱讀:

世界之壩1/雙向五級船閘過40層樓水階梯 揭秘三峽大壩核心區

世界之壩2/西方質疑三峽大壩誘發旱災 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值得省思

世界之壩3/三峽大壩抵抗核攻擊 百萬三峽移民犧牲成就舉世工程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