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三年才有成的蔡英文 被情緒勒索的台灣人

▲蔡英文到彰化受到民眾熱情包圍。(圖/記者唐詠絮攝)

文/楊騰凱 圖/本報資料照

當前的蔡英文正面臨連任危機,黨內初選冒出一個勸不退的強敵賴清德,在外更有15席藍軍縣市長全面環伺,加上無黨籍台北市長柯文哲依舊虎視眈眈,蔡英文可說是台灣總統直選以來最弱勢的一人。在黨內初選難以一再拖延的情形下,5月20日的就職三週年演說,是蔡英文可拉抬民調的契機,不料,在她的講稿中竟看不見要如何帶給台灣光明燦爛的未來,反而離不開悲情的基調,傾訴三年來自己如何承受壓力,就算會得罪人、被罵,也要改革。

雖然蔡英文最後好不容易在成績單上總結出「三年有成」四個大字,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今日台灣總統不論換成任何人做個三年,相信都很難出現「一事無成」的慘況。民進黨已全面執政三年,然而拿這份「三年有成」的成績單與三年前的就職演說一比,一是當中的「情緒化」重了許多,二是老百姓所在意的民生經濟並無改善,三年前初登大位的高度自信與意氣風發已難再覓。

或許蔡英文的處境實在過於艱難,不得不放大悲情,從情感面追求選民肯定,這已是台灣人民每隔幾年就必須看一次的選舉戲碼。不過,這樣老舊的、訴求情緒化的選舉操作,恐怕很難得到社會共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缺乏自我檢討的蔡政府

聊起台灣政壇流行的「悲情牌」,就必須提到為民進黨開啟首次政黨輪替的陳水扁。陳水扁父親為佃農、長工,出身三級貧戶的背景,成了陳水扁在2000年、2004年兩次總統大選中,對戰出身富裕的國民黨候選人連戰時,用以凝聚基層支持者的堅韌戰甲。選舉期間陳水扁推著坐輪椅的吳淑珍進出大街小巷拜票,成了各界在評論陳水扁的勝選時,必談的一個面向。

儘管手中有無往不利的悲情素材,陳水扁在2004年追求連任時,還不忘替選民勾勒未來展望,在經濟上提出「深耕台灣、佈局全球」的發展策略,以及「一任大清掃、兩任大進步、四年拚經濟、八年拚幸福」等願景。儘管嘴上所言與實際行動不見得一致,但當年陳水扁的選戰策略,就已經懂得跳脫悲情,訴諸美好的將來。

更經典的是,1998年陳水扁在台北市長連任之戰時,所喊出的「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給予選民關於未來的正面想像,讓人琅琅上口的八個字傳誦至今,雖然當時陳水扁在台北市不敵李登輝口中的「新台灣人」馬英九,但陳水扁若沒有這場選舉一時的挫折,恐怕民進黨也沒有首度執政的機會。

至於2008年從陳水扁手中接下執政棒子的馬英九,與陳水扁一樣成功連任過台灣總統,做滿八年任期,比起陳水扁,馬英九的出身與從政之路都更加順遂,身上幾乎找不到任何一絲可以打悲情牌的題材,所以馬英九採取「論述政策」的宣傳方式。2008年上任後,第一任內迅速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簽訂,並以《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作為挑戰連任的利基。因此當時人們對於馬英九的下個四年要做什麼,也大致清楚。

回頭看馬英九2011年5月19日到台南大學召開的「就職三週年」記者會所談的內容,除了回顧過去,也不缺展望未來,包括推動雲林高鐵站、嘉義的故宮南院,並當場宣示把台南列入兩岸直航機場,準備讓更多大陸觀光客到台南吃美食、欣賞風景,在向來被視為民進黨大本營的南部地區,爭取當地選民的支持。

陳水扁、馬英九在邁入執政第四年,並準備挑戰下一個任期時的對外發言,均未只細數過去三年做了些什麼,彷彿替自己的總統之路寫「墓誌銘」般。就算蔡英文在就職三週年時說要辦「台灣博覽會」,也因太令人無感,完全未引起輿論關注。

蔡英文的就職三週年除了缺乏願景,更缺乏自我檢討。蔡政府的內政成績如年金改革、一例一休等,雖然有解決問題的心,但同時製造了深深的對立,而這份對立並沒有被妥善傾聽與溝通。甚至在就職三週年的講稿中,把中華民國換成了「中華民國台灣」,再次將國家認同虛無化。這些都會讓民眾對於國家未來虛無不安,甚至不明白「這些話與三年前相比,又有什麼不同」。

政府並非全能,執政當然有利有弊,面對做得欠佳的地方,應有明確檢討與改進方案,遺憾的是,並未在此場合體現。

被情緒勒索的台灣人

政治人物對選民的「情緒勒索」,過去屢試不爽。早期民進黨候選人參與選戰時,往往會提起民進黨在過去黨外時期因追求民主化而遭到判刑的政治符碼。例如,陳水扁2000年參選總統時曾推出一段電視廣告,畫面能看見施明德、黃信介、林義雄等人過去遭判刑的畫面,旁白字詞強調,若沒有這些人,「今天,你不會是台灣的頭家」,最後陳水扁成功從當時的選戰中脫穎而出,導致這類手法被視為勝選良方,也被後人追隨仿效。

往後民進黨大小競選場合中,諸如「台灣人不能這樣被人糟蹋」的情緒語詞不絕於耳,「愛台灣」三個字更成為旁人怎麼樣也奪不走的民進黨專利。直到民進黨在2018年底縣市首長九合一選舉慘敗,蔡英文不得不辭去民進黨主席,代理黨魁的民進黨籍基隆市長林右昌才終於指明,「民進黨不該再緬懷過去對台灣的貢獻,台灣人民覺得不欠民進黨了。」

雖然民進黨對台灣的民主化過程有過貢獻,但台灣已歷經三度政黨輪替,尤其在2016年大選中,選民並未計較陳水扁執政末期爆發貪腐弊端的狼狽,給予民進黨完全執政的機會。林右昌象徵的是黨內中生代,從年輕一輩的角度已看破了民進黨「悲情牌」、「情緒勒索」正面臨破功。

更何況,「民主」早已成為台灣年輕人的生活常態,以「民主」為訴求的價值觀對年輕人而言毫無吸引力。如今的台灣人,確實已經不欠民進黨什麼。

只是蔡英文的就職三週年講稿中,多數篇幅除了回顧過去之外,還蘊含了不少情緒化語詞,包括「我也要告訴三年來不斷唱衰台灣的人,你們不會得逞」、「得罪人的事,別人都第二任再做、或乾脆不做,只有蔡英文第一任就做」,這樣的情緒言詞難免有失風度。蔡政府需要認清的是,上任後民調下滑的根本因素,並不在於「人民都不知道我做了些什麼」,而是該反思「我是否做錯了些什麼、該如何改進」。

當初林右昌除了點破「台灣人民已經不欠民進黨了」之外,還在事後訪談中補上一句,「民進黨欠台灣人民一個美好的前途」。遺憾的是,這句話並沒有成為蔡政府在九合一大選慘敗後的主調。直至今日,恐怕還有些人認為,當初痛失高雄,是「中共網軍」在作祟。看不見基層百姓在低薪中的掙扎,只見選票計算與操弄情緒,又如何希冀民眾「含淚支持」?

就台灣的選制而言,關鍵仍在於台灣選民能否因此「自我覺醒」。畢竟,唯有徹底告別「含淚投票」,台灣民主制度才有真正迎來「進步」的一天。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