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刷牙、備三餐、籌學費…7成偏鄉老師「等於孩子爸媽」

▲▼調查顯示,7成的偏鄉老師等於孩子的第二個爸媽。(圖/翻攝兒盟官網)

▲調查顯示,7成的偏鄉老師等於孩子的第二個爸媽。(圖/翻攝兒盟官網,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大部分學生都喜歡「放學」,但對於偏鄉孩子來說,「上學」才是可以有飯吃、有人陪伴的時光。兒童福利聯盟和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公布一份「2017年偏鄉孩童課後生活照顧與學習狀況調查」,發現有7成的老師必須教孩子刷牙、寫功課,甚至準備三餐或是籌措學費,根本已經變成「真正的爸媽」。

調查顯示,有68.6%的孩子喜歡參加社區或學校辦的課後輔導,其中有73%的人表示「可以跟同學、朋友在一起」、57.3%表示有人教我寫功課,但卻有16%的孩子因為學校缺乏資源、家庭因素而無法參加;這些孩子放學回家後,58.8%的人只能無聊混時間,49.3%的人玩3C,家裡沒有人可以教導學習,有7成的老師必須自主教小孩功課、安排社團,甚至連刷牙洗澡都得一起「養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調查顯示,7成的偏鄉老師等於孩子的第二個爸媽。(圖/翻攝兒盟官網)

台中和平國小的湯小雯、詹政宏夫婦就是典型偏香老師「以校為家」的代表,一個是教導主任、一個是輔導主任,全校40個學生就是她們的小孩,每天忙著準備早餐給到校的孩子吃、還有讓孩子帶回家的晚餐;平常更不斷申請經費、建立社團或課後輔導,再等爸爸媽媽來接這些孩子回家。

「曾經有個學生小芸,因為爸爸突然過世、媽媽又是外配不會騎車跟開車,小芸又是輕度智能障礙,所以我們就輪流接送她上下課」,湯小雯表示,一直到小芸畢業,中間從來沒有間斷,她們夫妻倆都覺得「每個學生都像是我們的孩子,愛孩子的工作再累也很值得啊! 」

▲▼調查顯示,7成的偏鄉老師等於孩子的第二個爸媽。(圖/翻攝兒盟官網)

不過課後輔導依照政府規定一定要有低收入戶、身心障礙生才能申請,但學校8成學生是「中低收入戶」、單親,卻礙於規定無法使用經費;社團經營的部分,則是核銷名目限制多,且彼此無法互相支應,根本無法真的解決經營上的問題,「只能依靠老師自籌、或是如兒盟等民間資源支持。」

但燃燒愛心很難有長久的維持,目前遇到的困境主要還是來自補助資源不足、不穩定,無法應付各種需求、可能後年就沒有了等;另外,有23.1%的學生認為,「為了幫忙家裡,只要國中畢業就好」,還有87.7%的老師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資很少」;57.9%的老師認為孩子總是沒錢繳學校的費用,也擔心他們加入幫派等。

兒盟表示,偏鄉服務專案就是穩定的補助偏鄉學校的課輔和社團,也安排城鄉交流、提供更多的文化刺激,對未來有更多的想像,也找到更多學習的動機;同時針對弱勢家庭的孩子提供經濟補助,提供營養補充、繳交學費、甚至生病了可以去看醫生、近視了可以去配眼鏡等,配合社工員的家訪,深度了解孩子的家庭困境,從源頭解決問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