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防線vs.戰爭伏筆 走過《反分裂國家法》20年

▲大陸《反分裂國家法》。(圖/CFP)

▲大陸《反分裂國家法》制定20年。(圖/CFP)

記者魏有德/台北報導

大陸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施行迄今已滿20年,期間,兩岸關係幾經變化,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關係一度緩和,直至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拒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官方交流中斷至今,同時,隨著大陸國力上升,步步進逼,以軍事或經濟等手段對台施加壓力,背後倚靠的便是《反分裂國家法》的「法源基礎」。

▲中共前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圖/翻攝新華網)

▲中共前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圖/翻攝新華網)

大陸第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於2005年3月14日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將兩岸視為「法理統一狀態」,確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律地位,並將當前局勢視為國共內戰的歷史遺留問題,而非兩個獨立行使主權的政府,進一步否定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主權定位。

該法也明確指出,若台灣「以任何名義或任何方式」宣布獨立,大陸可採取「非和平方式」加以遏制,成為「武統」的重要法律依據。近年來,解放軍機艦越過台海中線,環台軍演頻現,大陸官方數次公開強調,《反分裂國家法》仍具「法律約束力」,成為兩岸關係中不容輕忽的政治變數。

▲▼美國第七艦隊示意圖。(圖/Facebook/U.S. Pacific Fleet)

▲美海軍第七艦隊。(示意圖/Facebook/U.S. Pacific Fleet)

回看《反分裂國家法》制定前的時空環境,1995年至1996年,兩岸連續出現兩次「台海飛彈危機」,在美國第七艦隊強勢介入下,解放軍軍事演習最終並未擴大成更加激烈的軍事衝突,也使得大陸意識到,只用軍事手段無法達到其統一目的和阻止台獨發展。

陳水扁2000年上任,代表著台灣出現首次政黨輪替,並在2004年大選時連任成功,台灣民意的變化,讓大陸感受到推進統一進程出現「不確定性」,最終,在2005年,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導,推動《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

該法第一條開宗明義點出,「為了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台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也就是持續至今,廣為大家所知的「反台獨」法理論述。

第二條則呼應大陸的「一個中國原則」,意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無論台灣使用「中華民國」或「台灣」等名稱,都是「於法無據」。

第三條主張,「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不受任何外國勢力的干涉。」也就是說,「中國」的內戰實際上並未結束,進一步將兩岸問題視為「內政」而非外交問題,以此阻止西方世界對台灣的「政治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第八條的內容便是大陸行使「武統」權力的法律基礎,也就是台灣只要出現獨立的態勢,大陸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至於採取的是哪種非和平方式必要措施,不言而喻。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紫金山莊會面,兩人握手寒喧。(圖/記者陳弘修攝)

▲馬政府執政期間,兩岸事務最高負責人在南京紫金山會面。(圖/ETtoday資料圖)

大陸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後,台灣經歷兩次政權輪替,在馬英九執政時期,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兩岸方針下,兩岸透過大規模交流,淡化政治敏感度,直至ECFA簽訂,服貿協議遭到台灣民意的反對,進而造成太陽花學運,也使得綠營重新執政,兩岸對立情勢再次升高。

蔡英文8年執政期間,大陸中央認為台灣持續走向「去中國化」的路線,或有走向「法理台獨」的空間,因此,軍機繞台、解放軍越過海峽中線、暫停兩岸官方互動、陸客自由行、團體遊等一連串措施一波波接踵而至。

▲▼ 「聯合利劍-2024B」演習、東部戰區            。(圖/翻攝 央視、東部戰區)

▲解放軍戰機越過海峽中線。(圖/翻攝東部戰區)

期間,大陸官方還祭出「台獨懲戒名單」和《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等措施,要將「法理台獨」扼殺在搖籃中。

時至今日,《反分裂國家法》已走過20年,兩岸關係仍陷入「冰河時期」,甚至有著衝突一觸即發的隱憂,從2005年立法以來,大陸始終將該法視為遏制台獨的重要工具,並在不同時期透過軍事威懾、經濟制裁與法律戰,強化其對台的壓力。

就兩岸關係而言,大陸始終不變的是統一大業的決心,然而,台海的不確定性,不僅僅是兩岸之間的問題,也是大國全球戰略的核心變數。在美中兩強博弈下,《反分裂國家法》是否會成為北京手中的「決勝籌碼」,又或是未來台海緊張情勢的「臨界點」?成為各方觀察的高度關切議題。

03/17 全台詐欺最新數據

更多新聞
611 2 7205 損失金額(元) 更多新聞

※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