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梭系統:數位分身是工業4.0達成永續工業復興的關鍵

特約記者洪聖壹/上海報導

工業4.0時代來臨,達梭系統稍早在上海舉辦的第五屆全球用戶大會當中,邀請各產業的領導品牌,從不同角度看這些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華為談到雲端應用的重要性,ABB談的是機器協作,而整體關鍵仍是在數位化,探討怎麼透過「數位分身」(Digital Twin technology)來解決未來數位時代所面臨的各種挑戰。

達梭系統DELMIA執行長Guillaume Vendroux宣佈今年「體驗時代的製造業」年度大會的重點在於「可持續製造」(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從分享、提升、延伸這三個面向持續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這過程必須要達成下列三個支柱:

第一,未來員工(People):

這裡討論的是「未來勞動力」。未來這一批年輕人可以在一個安全的環境當中作業,讓員工在這空間具有歸屬感,員工之間的協作可以很好的分享、延伸他們的技能,有了這樣的技能,得以讓企業發展得更好;當然,隨著技能的累積,員工可以實現自我價值,這樣可以讓員工更自主、更有責任感達成可持續製造業的支柱。

第二,星球(Planet):

這裡討論的是「全球運營優化」。達梭認為產業與自然環境不應該是相互對立的,好的製造必須是精益製造(Lean manufacturing),透過數位管理降低拉鋸的產生,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交通運輸、減少過度的庫存、減少過度生產、過多的加工等等,如果可以做到這些,產業對於地球的消極影響就可以降低,而且也會有效提高利潤。在這過程中,必須要找出高效發展的路徑並且把這些途徑分成很多步驟來經營,更重要的事,必須重新檢視這些步驟、次序,有沒有達到全球運營的優化。

第三,利潤(Profit):

這裡討論的是「價值網路統籌」的問題,從剛剛的論點來看,這一點其實跟產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有關,從設計、產品、體驗到服務都需要提高整個價值鏈的能力,並且去培育、提高協作能力,同時也需要簡化能源跟資源結構,最大化企業價值。

埃森哲中國製造實踐總經理王柯在分享可持續製造觀點過程中,特別提出可持續製造必須要政府跟產業結合,從政府角度來看,必須要有綠色製造的政策;而從企業觀點來看,則是要從根本上對社會有良性的影響。

埃森哲談到現在的工業4.0其實已經讓許多傳統廠商成功轉型,以中國大陸市場來說,在埃森哲內部的「中國經濟報告」當中可以發現,在中國大陸從去年(2018)到今年(2019)成功渡過轉型期的企業,已經從原本的7%成長到9%,這些企業收入明顯提升14.3%、毛利成長12.7%,比其他企業(收入成長2.6%、毛利潤成長5.2%)。面向未來,產業將進入自動、自主優先的「工業X.0」。

王柯還分享了一個挺有趣的未來產業框架,他認為接下來數據轉型必須要從戰略開始,然後設定目標,再進入數據運營,但是一切要以數據為基礎,達成戰略框架。

在戰略底下,首先要從集團角度出發,思考是用在哪個工廠執行,這一方面要全面考慮戰略的實用性,一方面要考慮的是每間公司的實際需求,像是應用在集團的所有公司跟集團營運總部都各有不同。在數據營運上,要考慮的是集團使用的開放數據平台,還是工廠使用的數據庫。

技術解決方案要思考是本地解決方案,還是全球的解決方案。而至於目標必須要有明確的競爭性,它要因應不同場景、要做到季節性,並且是可以支持整個製造戰略跟數字戰略的。

王柯認為,這些都得考慮到公司橫向跟縱向的整合,所有場景都要從「價值」(高效、可視化、敏捷性、以人為本、安全、可靠性)跟「可行性」(關聯性、實施成本、實施時間、技術成熟度)出發,最重要的是必須要做到數據整合,不同數據庫必須要整合在一起,而且是為「商業目標」服務。

王柯還分享一個數字化工廠實施路線圖,面向未來還會討論更多的自動化,這包括物流、供應鍊、甚至是基本客戶服務都要重新檢視,而且必須思考在精益的基礎上來解決問題,具體使用哪個技術,需要取決於需求,必須要從需求場景出發。所以數字化轉型不是本身而言,而是要回歸商業需求。

ABB集團副總裁兼機器人系統全球主管Michael Larsson談論的是機器人協作,透過跟達梭系統的深度結合,讓他們可以完成機器人跟人類共享的關鍵技術,而他們認為這是工廠可持續製造的重點。

Michael 以汽車產業為例,他們調查發現該產業碰到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大廠進入產業,甚至接下來幾年,很多汽車零件跟材料也會改變,可能改為碳纖維、玻璃、鋁合金生產,也會有越來越多電動車需求。而且不只客戶需求正在變化,因為競爭環境的改變,產品本身型態也會有改變,企業需要越來越龐大的使用者數據分析,製造廠需要越來越靈活的因應這些分析產生的策略,而這就需要數位化、簡單化、靈活化這三個重點幫助汽車製造業轉型。

Michael 提到過去兩三年,有些嘗試使用自動化的工廠,他們發生的問題在於整合的問題,導致工廠內部必須要特別騰出一個空間來擺放機器,造成機器人都非常分散、甚至生產線很多都是分散進行優化,人跟機器、生產線跟生產線的動能很難串連跟管理,他認為不只要完整規劃人跟機器之間的協作關係,中間其實還必須要有即時數據回饋,才能更好推動持續性產業發展,而ABB現在上海就是進行這些機器人工程的開發,透過跟達梭系統的結合,不斷導入新的技術,進而達成人跟機器之間有效協作、柔性生產。

此外,透過合適的生態管理系統,可以有效提升效率、降低庫存、減少工作環境空間的浪費,當然就可以有效即時的反應市場需求、達成產業靈活性,而根據Michael所說,這些技術並不是「概念」,它是已經在現有產業當中實施。

至於華為全球合作夥伴業務副總裁Mike Chen談論的是自家引以為傲的企業雲端技術能力,結合達梭系統,在受到企業數據轉型的挑戰時,得以最佳化智慧供應鏈管理,透過達梭的3DExperience平台,讓他們可以很明確的協助客戶進行建模分析、決策優化等數位化,進而保障系統的安全,真正安全無疑的導入AI技術,達成在雲端+AI+5G時代的真正轉型。

Mike還分享了一個相關數據,在2025年,100%的企業都會使用雲端系統,97%的企業都會使用AI,77%的雲端運用都會使用AI,藉此說明產業轉型的必要性。

一般人可能認為工業4.0,影響到的都是工商業界,其實連飲食業也面臨轉型的挑戰。SATS數位長Albert Pozo就提到,其實以航空空廚來說,他們受到的挑戰就是沒有足夠的空間跟時間生產,加上飛機上的餐點必須要求新鮮、安全而且是「即時」。甚至因應各種不同艙等,要準備的食品品類跟數量都非常的多,加上來自全球各地的廚師提供的菜譜,這背後的技術以及思考的面向都非常的複雜,因此 SATS自2017年開始思考要建立這些「數位資產」,進而達成產業可持續性。

面對這些挑戰,SATS結合達梭系統得以迅速完成了虛擬廚房的仿真建模,才得以進入現在的第二個階段(數位模組)進行整個經營流程的優化。他分享這個執行的過程中透過仿真模型可以思考不同公司、不同廚房、面對不同的菜單該進行怎麼樣的調整,而這個調整在執行上對SATS非常重要,惟有確實完成第二階段,才有辦法達到數位轉型,盡如最後一個階段,這階段就是開始引入不同設備並且進行建模跟提升,同時做到執行與監控,並且把實體經營環境跟網路安全等因素考量進去。

除了華為、ABB、SATS,達梭過去幾個月來積極拓展事業版圖,像是透過3DEXPERIENCE平台讓醫療界得以安全無疑的進行電腦臨床實驗,如歐洲之星的Delmia Quintiq解決方案、FDA的心臟模擬系統、PSA研發團隊的跨國協作系統、Boom Supersonic商務客機Overture的設計與開發、CLAAS智慧農業解決方案等等。

而在今年的年度大會當中,Guillaume提醒所有用戶「數位分生的價值」(Values from Digital Twin twchnology),他認為對任何一個產業來說,唯有數位分生才能真正因應不同場合產生明確的價值,甚至還能創造一個發展勢頭,提供一個新的技術能力,這個技術能力是能夠在未來幾年之間,高效、而且明確的產生顛覆性的變化,進而在未來競爭場合當中無往不利。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