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口大起底:中國漢族是重要組成部分?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Advances in Anthropology》(人類學進展) 2011年11月發表了中國復旦大學Qi-Liang Ding等人的研究論文,介紹了日本的兩次主要的人口遷移,從人類遺傳學角度,分析了日本、東亞和西伯利亞人口,發現了日本主要人口為繩文人、彌生人和中國漢族的混合人群(詳情請點擊查看原文)。

日本人是研究東亞人群起源和多樣性的最重要人群之一。作為一個島國的人群,日本的人口遷移路徑一直以來爭論不斷。考古學證據顯示,在史前,日本列島至少有兩次遷徙浪潮: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Jomonese(繩文人)以及紅銅時代的Yayoiese(彌生人)。

第一次浪潮以沖繩的湊川(又譯為港川)人為代表,開始於距今(1950年)年代為50,000年時,高潮在距今(1950年)年代為10,000年時。此時繩文文化興起。距今更近的第二次遷徙浪潮在距今年代為2300年時,此時彌生文化興起。根據化石記錄和人類遺骸,可以推測彌生文化迅速主導了日本列島,並在公元300年完成了其擴張。

到那個時候,在日本列島除了​​北海道和沖繩島的最南端以外的大多數人類居住區就可以發現農業方面的證據了。這與彌生文化在那個時期的主導地位相吻合。然而,頭骨形態得到的證據並不支持繩文人完全被彌生人取代的結論。因此,自19世紀以來,出現了幾種關於日本人口起源和多樣性的不同理論。

在20世紀80年代發明了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之後,人類遺傳學和分子人類學發展迅速。儘管從解剖學上分析現代人類(晚期智人)的起源有長期的爭議,從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得到的證據最終確認所有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非洲族群以外的尼安德特人(穴居人)和丹尼索瓦人基因也印證了這一說法。

作者使用了人類基因研究中關於日本、東亞和西伯利亞人口的證據,研究了三種不同的人口擴張模式:替代模式、轉換模式和混合模式。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當今日本主要的島國人口是繩文人、彌生人和中國漢族的混合人口。(新聞來源:科研出版社/爾灣閱讀)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