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烏克蘭人歡迎納粹,毀了希特勒佔領莫斯科美夢

▲蘇德戰爭,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德國。(圖/翻攝wiki)

希特勒片面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於1941年6月22日突然進攻蘇聯。(圖/翻攝wiki)

記者朱錦華/特稿

今年2月24日。俄羅斯悍然入侵烏克蘭。出兵的理由之一,是要將烏克蘭「去納粹化」。有些人不免好奇,21世紀的烏克蘭,怎麼會跟20世紀的德國納粹扯上關係呢? 這其實是有故事的。

中文「納粹」一詞是德語Nazi的音譯。而Nazi則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sozialismus}—一詞的縮寫(Na+zi)。「國家社會主義」昰1930年代德國元首希特勒及其政黨「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所秉持的意識形態與實踐手段,當中包括種族優越論、極權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反共、反猶太人,主張以戰爭手段奪取生存空間,建立民族世界霸權。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揮軍入侵波蘭,正式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在此之前一星期,希特勒已跟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共簽署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入侵後沒多久,蘇聯也在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瓜分波蘭全國領土。然而希特勒因為覬覦高加索的油田以及蘇聯豐沛的資源,片面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於1941年6月22日突然進攻蘇聯(代號「巴巴羅沙」行動)。

▲希特勒。(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希特勒發動德蘇戰爭,改變了二戰的走向。(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入侵之初,戰爭之順利大大超出希特勒的期望之外。蘇聯前線全面崩潰,大批戰機被摧毀,數十萬計的軍人投降。根據史家麥肯錫(David Mackenzie)與寇倫(David Curran)合著的《俄羅斯與蘇聯史》(A History of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記載,時任「中央集團軍的第2裝甲軍團司令」、指揮裝甲部隊完成多次包圍殲滅戰的德軍名將古德林(Heinz Guderian)建議:直接劍指蘇聯首都莫斯科!因為僅花四星期,他的坦克部隊就已經突破斯摩倫斯克州(Smolenski),距離莫斯科僅360公里。

但希特勒另有考量。7月19日,他拒絕了古德林的請求,反而命令他南下轉攻基輔,即史上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基輔戰役」。希特勒的想法是,贏得「基輔戰役」可以消滅蘇聯在西部地區最強大的重兵集團,剪除之後向莫斯科進攻時的側翼威脅。而佔領烏克蘭,更無異攫取了蘇聯主要的經濟資源。

戰役之初,戰果讓德軍喜出望外。大批烏克蘭人視德軍為「解放者」,拿著麵包和鹽「以迎王師」,竟有高達60萬的烏克蘭紅軍投降!但是這個結果反而成為德軍「甜蜜的負擔」。因為太多的戰俘,處理的工作就耗掉不少時間,對德軍後續進攻造成致命性的拖延。當古德林的部隊推進到莫斯科的郊區時,已是冬季降臨的12月初。

需知道,德軍原本是要打「閃電戰」的,預許在3個月內攻佔莫斯科,所以絕大多數德軍都沒有準備禦寒衣物以及在雪地作戰的裝備,加上蘇聯從西伯利亞調來增援部隊,攻佔莫斯科的計畫就被擋住了。接下來的結果大家都和道:紅軍最後反敗為勝,德軍潰敗。如果德軍早一步攻佔莫斯科,二戰時東線戰場的最終結局、甚至二戰的成王敗寇是否會不一樣?因此有此一說:「德軍贏得了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

▲▼1942年,希特勒指揮作戰計畫。(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希特勒和他的將軍研究作戰計畫時的畫面。(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那當初為什麼會有大批烏克蘭人視德軍為「解放者」,造成數十萬烏克蘭紅軍投降呢?這當然是有歷史因素的。在一戰後期,俄羅斯「十月革命」成功後,烏克蘭人曾短暫建國,即「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但德、奧聯軍攻入烏克蘭後,雙方於2月9日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烏克蘭成為德國附屬國。不過「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很快又被蘇俄紅軍佔領,德、烏關係於1923年中斷,烏克蘭被迫加入蘇聯。

然而很多烏克蘭人是天主教徒,跟蘇聯共產主義的「無神論」根本就不合。而在史達林擔任蘇共總書記期間推行一連串倒行逆施的政策,更傷透了烏克蘭人的心。尢其是從1930年起推動的「農業集體化」政策,更直接造成1932年至1933年間發生的「烏克蘭大饑荒」慘劇 ,估計造成240萬至750萬人死亡(各方估計數字不一)。更有烏克蘭學者認為,這場大饑荒是故意製造的、是針對烏克蘭人進行「種族清洗」。烏克蘭跟蘇聯(俄羅斯)的苦大仇深, 也就不難理解了。

▲2009年10月14 日,烏克蘭人在基輔舉行「 反蘇抗暴軍」成立67周年紀念大遊行。參加者高舉班德拉的畫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2009年10月14 日,烏克蘭人在基輔舉行「 反蘇抗暴軍」成立67周年紀念大遊行。參加者高舉班德拉的畫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因此二戰時德軍入侵蘇聯之際,不少烏克蘭人「起義來歸」。包括曾被當今烏克蘭政府尊為「民族英雄」的班德拉(Stepan Bandera)。一生為烏克蘭獨立運動奔走的班德拉,曾為納粹德國擔任間諜,目的是為德軍入侵蘇聯超前部署。1941年6月30日,德軍入侵烏克蘭,班德拉和他領導的「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在利沃夫布宣布「烏克蘭國」獨立,班德拉被選為這個親納粹政權的領導人之一。

後來,由於他反對德國人的某些政策,被關進德國集中營。1944年德國人又把他放出來,派他回烏克蘭組織反蘇游擊隊。戰後,班德拉成為流亡西方的「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的領導人。

從今天許多烏克蘭人的觀點來看,班德拉是愛國志士。從俄羅斯的觀點來看,他是徹頭徹尾的納粹。兩種說法都對,重點是:班德拉反蘇、反俄的影響力至今仍在,而且顯然培育出不少徒子徒孫,這就是為什麼普丁欲除之而後快的原因。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