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雪白血紅:沒有最慘,只有更慘的圍城戰!

▲▼「列寧格勒圍城戰」(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俄方表演者在重現「列寧格勒圍城戰」的場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朱錦華/特稿

大陸著名學者錢鍾書早年出版過唯一的一本小說《圍城》,書名以戰爭中的圍城來比喻婚姻。據說它引用自法國的一句諺語:「婚姻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這的確是戰火圍城時兩方人們心理的貼切描述。

目前俄、烏戰爭中,馬里烏波爾與基輔兩城正遭逢圍城的命運,交戰雙方的心理煎熬和痛苦掙扎,可想而知。圍城的特點是戰鬥不見得激烈,但過程與結果卻往往十分慘烈。

20世紀以降,最有名、最慘烈的兩場圍城戰,都跟共產黨有關。其一,是二戰時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的「列寧格勒圍城戰」。其二,是國共內戰期間,中國共產黨「東北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發動的「長春圍城戰」。

列寧格勒(Leningrad)即今天的聖彼得堡。1924年列寧逝世後,蘇聯為了紀念他,將城市改名為列寧格勒(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政府於1991年頒布法令恢復原名)。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片面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以雷霆之勢對蘇聯發動攻擊,德蘇戰爭爆發。

列寧格勒是蘇聯第二大城市,更是俄國「十月革命」的搖籃,在戰略上有重大象徵意義。而且,它有重要的海港和鐵路,是河運樞紐,同時也是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重要基地。拿下這座城,即可以取得整個波羅的海的控制權,又可以跟友軍芬蘭軍隊會合。此外,瑞典的鐵礦砂也可以暢通無阻的供應德國,因此希特勒把攻佔涅瓦河上這座城市視為「刻不容緩的任務」。

▲▼「列寧格勒圍城戰」(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今年1月7日,普丁在「列寧格勒圍城戰」78周年紀念儀式上,在集體犧牲者的墓前獻花。普丁的哥哥亦在這場戰役中死亡。(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列寧格勒圍城戰

1941年8月下旬,希特勒在北翼調集了32個步兵師、4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和1個騎兵旅的兵力,配備6000門大砲、4500門迫擊炮和1000多架飛機,準備向列寧格勒發動猛烈攻勢,揚言要在9月1日前佔領這座城市。當德軍在8月30日到達流經列寧格勒的涅瓦河的上游後,所有通往該市的鐵路線都已被切斷,南北兩面分別被德軍和芬蘭軍隊包圍。

圍城戰從9月9日開打,沒想到卻遭全城軍民的頑強抵抗(全市有140萬平民)。9月21日,德軍最高統帥部開會討論該如何最有效的摧毀列寧格勒。佔領的想法被排除在外,因為如此一來反而讓德軍擔起為全城供應糧食的沈重責任。於是德軍最終的決議是持續包圍和轟炸,讓城裡的人不斷餓死。10月7日,希特勒甚至向負責的北方集團軍發出命令:「不可以接受投降!」

圍城期間,蘇軍總算建立起一條通往城外的生命線:透過拉多加湖(Lake Ladoga)運輸。該湖位於列寧格勒北部,湖的南面跟城市連接。在溫暖的季節時可駕船行駛,冬季冰封時車輛可以在冰上通過。該路線亦被用來撤出平民和傷者,因此它被稱為「生命之路」。

但這條生命線還是十分脆弱和危險的。溫暖季節時船隻可能被德國飛機襲擊,冬季時車輛可能被大雪所阻,或是當德軍砲轟時,會造成冰封的湖面裂開,讓人員或物資沈入湖中,因為在冬季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它亦被稱為「死亡之路」。不過它仍然是支撐著列寧格勒始終屹立不倒的重要生命線。

列寧格勒圍城從1941年9月9日開始、至1944年1月27日最終獲得解放,總共被圍困達872天。期間,由於公共設施、食水、能源及糧食供應遭到嚴重破壞,引發城內爆發空前大飢荒、以及人吃人的恐怖慘劇(資料直到2004年才被公開),據說該市的其中一個墓地就埋葬了50萬人!

這場圍城戰是近代史上主要城市被圍困時間最長、破壞性最強和死亡人數最多的。據估計,圍城至少造成少上千萬名軍民傷亡,單是蘇軍至少300萬人傷亡(負傷被撤走的未計算在內)。另有數據指出,德軍有50萬名士兵傷亡或失蹤,蘇聯有350萬士兵傷亡或失蹤,另有100多萬列寧格勒市民死亡。

列寧格勒在經濟上的被破壞以及人員傷亡數,超過了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廣島原子彈爆炸或長崎市原子彈爆炸。它被認為是史上傷亡人數和經濟損失最多的單一戰爭,一些歷史學家更稱這場圍城戰役是「種族滅絕」。

1969年時,美國著名記者索爾茲伯里(Harrison Salisbury)曾出版《列寧格勒900日》( The 900 Days: The Siege of Leningrad)一書,是記述這場戰役的知名作品。當年也是一本暢銷書。

▲▼烏克蘭首都基輔東部近郊的羅伐利(Brovary)一處村莊遭砲擊,導致冷凍物流倉庫起火。(圖/翻攝自烏克蘭內政部)

烏克蘭首都基輔東部近郊的羅伐利一處村莊遭砲擊,導致冷凍物流倉庫起火。(圖/翻攝自烏克蘭內政部)

長春圍城戰

「長春圍城戰」則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時、發生在吉林省長春市的一場戰役,它後來被歸入「遼瀋戰役」的其中一部分。當時國民黨軍隊在東北戰場上的兵力,僅能固守大城市,因此遭到解放軍的包圍,帶領10萬國軍固守長春的,是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對手東北野戰軍第一前線指揮部司令員蕭勁光,手下兵力也是10萬。

解放軍最初的意圖是「圍城打援」,以部分兵力進攻長春,吸引瀋陽廖耀湘兵團北上救援,然後在途中圍殲廖耀湘兵團。但攻打長春的解放軍跟守城的之國軍兵力相當,裝備不如國軍,加上廖耀湘又拒絕北上援救,因此以解放軍始終不願強攻長春。

1947年6月,東北民主聯軍主帥林彪決定圍而不攻的戰略,提出的口號是「不給敵人一粒糧食一根草,把長春蔣匪軍困死在城裡」。1948年5月23日,解放軍對防守長春的國軍完成包圍,並切斷其空中運輸。國民黨軍隊為減輕壓力,從6月起取消了禁止居民出城的禁令,8月1日起更是只准出,不准進(甚至有「殺民養軍」的說法)。

解放軍的做法則相反,基本上是阻止長春市民外逃,目的是耗光城內的糧食。他們甚至利用鐵絲網、壕溝阻擋不讓難民出來,甚至開槍射擊想出城的人!此舉導致大量逃難者被困在於兩軍防線之間的「真空地帶」,生不如死。

後來,毛澤東下達指令先打錦州,關閉可以讓國軍撤出東北的大門。當林彪的主力南下時,蔣介石以圍困長春的力量空虛,命令鄭洞國趁機率部突圍。10月7日至8日,鄭洞國集中新三十八師等兩個師組織了一次試探性的突圍,最終卻因為受到阻擊而放棄。

錦州被解放後,長春震動。0月19日,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倒戈、新七軍投降,長春圍城戰結束。在長春被圍的150多天內,估計最終導致十餘萬人死亡(各方統計數字不一)。大陸作家張正隆在他敘述此一戰役的著作《雪白血紅》裡說:「長春和廣島,死亡人數大致相等。(原子彈轟炸)廣島用九秒鐘,長春是五個月。」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