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氯碳化物屬於溫室氣體」 2學者關注氣候變遷獲唐獎

▲▼第3屆唐獎永續發展獎,由前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哥達太空研究所所長詹姆士•漢森博士、宗座科學院理事會會員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教授共同榮獲。(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第3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之一詹姆士•漢森。(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第3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今(18日)天揭曉,由前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哥達太空研究所所長詹姆士•漢森(James E. Hansen)博士、宗座科學院理事會會員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教授共同榮獲。唐獎基金會表示,頒獎給兩位學者是為了表彰他們在氣候變遷及對地球環境永續性衝擊議題上,有開創性的傑出研究。

唐獎基金會指出,國際知名的全球暖化硏究專家漢森博士,1970年代參與建立了美國最早的兩個全球3D氣候模式中的GISS模式,也是首先探討分析水汽、雲量及地表反射度回饋等的交互作用改變時,對全球溫度會造成何種影響,並做了定量的解釋。「他也是第一位整理出全球溫度的分佈,同時也是第一位分析出全球溫度變化超出了自然變化範圍,而提出有全球暖化趨勢的科學家。同時他也指出溫室效應氣體對氣候系統的影響,不僅是在現有的排放量,其累積的排放量,更是有深遠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3屆唐獎永續發展獎,由前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哥達太空研究所所長詹姆士•漢森博士、宗座科學院理事會會員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教授共同榮獲。(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第3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之一詹姆士•漢森。(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1988年,時任NASA哥達太空研究所所長的漢森博士,在電視轉播的美國國會公開聽證會上宣告,「全球暖化已經發生了」,因為觀測的溫度上升幅度已經超出了溫度自然變化的範圍。唐獎基金會表示,漢森博士在美國國會的證詞,成為讓世人更加瞭解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而出生於印度馬德拉斯(現為清奈),是宗座科學院理事會會員、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的拉馬納森,唐獎基金會認為,他在空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對氣候系統的影響方面,有開創性的研究與貢獻,不但增進大眾對氣候變遷的基礎認知,並且促進相關政策的制定,以減緩全球暖化及空氣污染,在科學-政策連結上,具有深遠重大貢獻。

▲▼第3屆唐獎永續發展獎,由前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哥達太空研究所所長詹姆士•漢森博士、宗座科學院理事會會員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教授共同榮獲。(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第3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之一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拉馬納森教授是第一個提出氟氯碳化合物(CFC)也屬於溫室氣體的學者。他在1975年就指出,鹵碳化合物,尤其是用在冷凍及製造的CFC,具有溫室效應的特性,這是非常重要的發現,也就是CFC不僅會影響大氣臭氧層,同時也會像二氧化碳一樣,對氣候系統產生衝擊。1987年國際間所簽訂的蒙特婁議定書,限制了CFC的使用,不僅保護了臭氧層,同時也使氣候系統受益,其效益遠大於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所能達成的效益。

唐獎基金會說,拉馬納森教授在大氣褐色雲方面的研究,也是開創性的,他提出大氣黑碳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並提醒世人注意二氧化碳以外之溫室氣體,如甲烷、一氧化二氮及對流層臭氧等對全球暖化的影響,並促成世界各國包括孟加拉、加拿大、加納、墨西哥、瑞典及美國等國家和聯合國的環境規劃署發起了「氣候和乾淨空氣聯盟」。

▲▼第3屆唐獎永續發展獎,由前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哥達太空研究所所長詹姆士•漢森博士、宗座科學院理事會會員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教授共同榮獲。(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第3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之一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唐獎基金會表示,拉馬納森教授的另一項主要貢獻,就是在南亞及部分非洲開發中國家推動了影響數百萬民眾健康的Surya計畫,主要是推動家庭烹飪使用潔淨能源,取代固態生質燃料或煤炭類的使用,以期減少含黑碳的煙煤排放而改善民眾的健康。

對於兩位得獎人的研究,唐獎基金會認為,不但具有科學的創見,同時對全球永續的議題,提供了極好的科學支撐,「他們的科學研究,使我們能清楚地了解人類活動是如何的傷害地球環境,而這些科學基礎,是採取行動方案的先決條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