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罷免不該是賴清德首選 他已明示「僵局解方」等藍營上車

▲▼總統賴清德以憲法44條賦予職權,召集五院院長召開國政會商。(圖/總統府提供)

▲總統賴清德以憲法44條賦予職權,召集五院院長召開國政會商。(圖/總統府提供,下同)

文/陶本和

總統賴清德到底挺不挺「大罷免」?如果從國家的視角,尤其他身為中華民國總統,即便罷免是人民權利,但它屬於極端的「仇恨動員」,對國家內部的撕裂甚鉅。因此,罷免是窮盡一切努力後的不得已之舉,但絕對不是、也不該是身為國家領導人的首選。

最近罷免團體很氣憤,民進黨中央黨部的陳情電話都被打爆了。大家的孤立無援與不滿可以理解,但對於執政黨,尤其身為國家領導人的賴清德,當立法院越紛亂,執政團隊就得更穩健,而且步步為營,不該成為罷免議題的「造舟人」,賴清德頂多在勢頭來臨時順水推舟罷了。

賴清德為何不該主導罷免?因為罷免本身是極端的仇恨動員,2024年總統大選才剛落幕滿周年,選舉所撕裂的社會傷口,在過去一年來的國會對立下,被拉扯得更大、更血淋淋。所以,賴清德身為國家領導人的首要任務,應該是成為縫合這個國家傷口的人。大罷免這條路,是在窮盡一切努力後的不得已之舉,絕對不是、也不應該是他的首選。

因此,賴清德10日召集五院院長國政會商,如果用白話文翻譯他的政治動作,可以這樣解釋:「在大罷免發生前,大家來一起化解,盡可能不要走到這一步;但是,未來會不會走到大罷免,也要看在野黨的回饋」。

事實上,賴清德所明示的「僵局解方」,也就是回歸「憲政機制」、「憲政精神」的軌道。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本身就有解決當前僵局的機制,而且對國家的傷害,遠比大罷免要小的多。

觀察一下,賴清德是以憲法第44條賦予的職權,召集五院院長會商,他的起手式很鮮明,就是聚焦「憲法」。如果再注意到他準備的禮品「紅花響杯五入禮盒」,傳達的是「五權分立、五院合作、五院團結」的期待,凸顯每個杯子一樣大、一樣深、一樣重要。

過去一年來,在野黨常把「藍白是國會多數」、「應以民為主」掛在嘴邊,但通過的各項法案卻僭越了自身權力。賴清德透過禮品想傳遞的訊息很明確,在憲法之下,而且是由國父孫中山創立的憲制理論「五權憲法」,五院應該平起平坐,沒有誰大誰小,藍白即便是國會多數,在孫中山理念下,也不是天皇老子。

賴清德所提的「憲政解方」是後話,他沒說,但可以揣摩。簡言之,依照憲法,行政院代表行政權要對國人負責,如果立法院提出的法案傷害人民權益,執行會造成立即且明確的危害,而且衝擊國家發展,那麼行政院一樣有權「拒絕副署」,讓立法無法生效。

相對的,如果立法院覺得行政院真的不適宜,三讀的法案都無法履行,尤其藍白認為在國會代表多數民意,他們絕對有權提出「不信任案」,讓內閣團隊下台。

試想,倘若朝野都依照憲政機制與精神,即便閣揆不信任案通過,總統同時可以解散國會,讓民意重新選擇,這絕對是在現有機制上,化解僵局的可行解方。

更重要的是,國會全面改選的選舉本質,其對國家的傷害,遠遠比大罷免「極端仇恨」所產生的政治風險、社會成本與對社會的危害要低得多。

而且換個視角,當立法院長韓國瑜在出席五院會商後,拋出「追加減」來解決總預算紛擾。姑且不論韓國瑜此一方案有法源問題,但這某程度上也顯示,藍營應該體認到,情勢不可以再惡化下去,沒有人想走到大罷免的那一天。

總體而言,藍營不想要大罷免,賴清德則是有義務不讓國家繼續撕裂,而且他已然放下民進黨過去震天喊的「修憲廢考監」,而是願意擁抱孫中山的五權憲政精神。這是他的退守,也是他的誠意,邀請朝野大家,一起回到憲法精神的軌道上運作。

▲▼總統賴清德以憲法44條賦予職權,召集五院院長召開國政會商。(圖/總統府提供)

03/26 全台詐欺最新數據

更多新聞
634 2 6205 損失金額(元) 更多新聞

※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