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提振內需 專家:應發放「準現金券」從居民端刺激消費

▲▼大陸春節新興消費成亮點。(圖/CFP)

▲大陸內需成為經濟復甦關鍵。(圖/CFP)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2025年仍面臨內需不足挑戰,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黃少卿認為,比起從地方政府注入流動性,或是給予企業補貼,更應從居民端下手,發放同等額度的「準現金券」,讓消費者自主選擇消費項目,從而更有效地刺激消費。

對於大陸的內需不振,市場普遍認為有三個政策選項,一是繼續從地方政府注入流動性;二是加力穩住企業,提振投資,穩定就業;三是用新的政策工具提振居民消費需求。

對於以上三個選項,黃少卿指出,儘管三個選項理論上都能提振內需,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面向居民端的政策是最優選擇,「地方政府的化債主要緩解了金融機構壓力和金融風險,但對市場釋放的增量需求有限。面向企業的補貼也可能因市場需求乏力而難以催生有效投資,反而可能加劇供需不平衡。」

▲▼大陸春節消費首次破1兆人民幣。(圖/CFP)

黃少卿強調,只有從居民端入手,才能緩解目前經濟結構中的供需失衡,形成良性的經濟循環。

黃少卿指出,目前的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侷限性明顯,這類政策由政府規定補貼品類,削弱了提振消費的效率,且補貼力度較小,主要惠及高收入群體,「應發放同等額度的『準現金券』,讓消費者自主選擇消費項目,從而更有效地刺激消費。」

黃少卿認為,地方政府債務化解雖有助於緩解金融風險,但並不直接提振內需。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改善後,若企業和居民支出意願沒有提高,資金仍會在金融機構間空轉。地方政府債務壓力減緩有利於營商環境,但未必能推動大規模投資。

▲▼大陸春節新興消費成亮點。(圖/CFP)

黃少卿說,因此,從居民部門入手是最優選擇,通過消費帶動企業庫存減少,形成經營性現金流,進而促進投資和稅收增長。

黃少卿還說,經濟需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來釋放增長動能,這包括持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釐清市場和政府的關係,並加強法治建設,「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也至關重要,特別是在養老保險方面。」

黃少卿預計,在有效的改革政策措施落地後,中國經濟增速可以恢復至6%左右。

03/16 全台詐欺最新數據

更多新聞
453 1 2994 損失金額(元) 更多新聞

※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