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陸宏觀經濟政策已呈疲態 穩增長注意力應轉向結構性改革

▲人民幣,新版,紙鈔。(圖/CFP)

▲大陸近期經濟表現不佳,官方推出大量新政策。(圖/CFP)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經濟復甦面臨挑戰,官方因此在近期推出了大量宏觀政策,但成效尚有待觀察。對此,大陸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近日表示,三年疫情,宏觀政策已經盡力且呈疲態,如果把穩增長注意力繼續置於宏觀政策上,副作用將會加大,重點應該要轉向新一輪的結構性改革。

劉世錦提到,三年疫情,宏觀政策已經盡力且呈疲態,近一年多來,廣義貨幣供給(M2)保持12%左右的增速,而GDP平均增速不及5%,利率水平處在近年的低點,人民幣與美元利率倒掛幅度擴大,貨幣政策繼續放寬的空間已經很小了。

▲▼大陸下半年制定「穩定就業」經濟政策。(圖/CFP)

劉世錦指出,財政減稅讓利力度很大,各級財政已經繃得很緊,僅有的一點中央發債空間,如果導向不對,也可能是加劇而非緩解經濟轉型困難,「如果把穩增長注意力繼續置於宏觀政策上,副作用將會加大,更重要的是將會再次錯失結構性改革的時機。 」

劉世錦認為,新一輪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一是以進城農村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的需求側結構性改革;二是以穩定房地產等既有支柱產業、激發企業家精神,助推新先導產業發展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是以擴大有效需求、轉換資產負債模式、化解防控風險為重點的資產負債端的改革。

▲海南貨貿進出口總值單個自然年首超千億元人民幣。(圖/CFP)

劉世錦進一步指出,過去十年,高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是基建、房地產、出口,「經濟下行時抓一下還管用,但這一次房地產長時間負增長、基建投資難持續,出口也是下行態勢。」

劉世錦說,從國內的基本背景看,仍處在高速到中速或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原有動力全方位觸底,有的出現「超調」;由來已久的結構性矛盾水落石出;新老動能銜接出現脫節;政策應對也有改進之處。

劉世錦強調,宏觀政策主要起到短期穩定平衡作用,增長動力更多來自結構性潛能,「因此,需要澄清的一種觀點是,並不僅是宏觀政策可以短期見效,具有擴張效應的結構性改革同樣可有立竿見影之效。」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