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話當年/巴布狄倫與Blowin' in the Wind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集歌手、詩人、先知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於一身的巴布狄倫。(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朱錦華/特稿

稍早時,我在臉書上讀到巴布狄倫(Bob Dylan)的粉絲俱樂部發布消息說:今年3月19日(就是幾天前)是這位名歌手發行第一張唱片的60周年紀念日。這意味著他出道迄今已經滿一甲子。會不會有紀念演唱會,目前還不清楚。但30年前是有的。

1992年10月16日,流行樂壇一海票大咖都參加了在紐約廣場花園為他舉行的「慶祝出道30周年演唱會」(The 30th Anniversary Concert Celebration,後來有發行DVD),向他致敬。在演唱會中第二個出場的是靈魂歌王史提夫汪達(Stevie Wonder),他抽中「籤王」,演唱狄倫為廣最人知的代表作:《在風中飄揚》(Blowin' in the Wind)。

開嗓前,汪達一邊撫琴一邊發表感言說,這是一首「很不幸流傳了很多年的歌」。他指出,他之所以用了「很不幸」這個字,原因是這首歌裡涵蓋的眾多議題(包括民權、戰爭、政壇醜聞、政治迫害、饑荒),至今依然存在著,讓這首經典作更顯得歷久彌新。

是的,儘管狄倫的經典作好幾隻手的手指都數不完,但說到最為大眾熟知的,仍屬《在風中飄揚》。原因之一是它不像狄倫中、後期一些作表作那樣的歌詞那樣晦澀難懂,例如《重訪61號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意象豐富、寓意深刻的歌詞基本上還是蠻好懂的。原因之二,它經過一些歌聲極優美的歌手和團體(例如瓊拜雅、「彼得、保羅與瑪麗」)的詮釋,大大提高了它和知名度。

原因之三,從1962年到1975年,美國都在打越戰。國內反戰聲浪高漲,《在風中飄揚》被標誌為反戰的代性歌曲之一,它深深烙印在許多人的腦海裡,是很自然的事。

歐巴馬為巴布狄倫戴上自由勳章。(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國總統歐巴馬頒發國家自由勳章給巴布狄倫。(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正是如前蘇聯革命家托洛斯基(Leon Trotsky)說的:「或許你對戰爭沒興趣,戰爭卻對你很有興趣。」戰爭一直不曾遠離我們(最新的戰場在烏克蘭),所以,史提夫汪達說對了,這首歌「很不幸」的一直傳唱至今。

巴布狄倫受他的私淑恩師:新民謠先驅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的啟發:「為你的時代唱歌」(Sing for your own time),確立了他早期的創作路線。《在風中飄揚》完成於1962年,曾以單曲的方式發行,後來收錄在1963年發行的的專輯《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裡。1960年代初是美國「新民謠」大爆發的代,這首歌旗幟鮮明的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曲之一。

它的歌詞內容採用類似屈原《天問》的方式,對當代許多議題出了質疑(或指控)。當中明顯涉及反戰的有兩段(其實整首歌詞都可以解讀為反戰訊息),其一是: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砲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會被永遠禁止)?其二是: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還要犧牲多少性命,他才明白死去的人已經大多)?

戰爭的悲劇至今依然熱烈上演著,歌詞裡描繪的畫面依然鮮活如在眼前。狄倫的質問和指控在今天天聽來依然鏗鏘有力,發人深省。而答案哬答案,依舊在茫茫的風裡......。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