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惟再評華航正名:中華民國本來根本沒有華航

▲立委陳柏惟。(資料照/記者呂佳賢攝)

▲立委陳柏惟。(資料照/記者呂佳賢攝)

記者蘇晏男/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肆虐,我國日前輸送援外口罩時,因為中華航空「China Airlines」名稱關係,被誤會是中國大陸捐贈口罩,引起華航正名運動。對此,台灣基進黨立委陳柏惟17日再度在臉書發文直言,對某些人來說華航是不可動搖的金字招牌,但實情是「中華民國本來根本沒有華航」。

陳柏惟以「那些年中華民國的國航們-華航之外的歷史」為題發文,而開頭就先質疑,對某些人來說,華航是不可動搖的金字招牌,「如果代表國家的華航換了名字,有如天搖地動,後果不能承受。但,真的是這樣嗎?」

「熟讀中華民國的歷史,就知道真相並非如此」。陳柏惟把「真相」分成3項要點論述。第一,「中華民國本來根本沒有華航」。陳柏惟指出,當中華民國認為自己代表全中國時,把國航叫做「中華航空」而非「中國航空」,是因為原先國航真的叫「中國航空公司」,但國共內戰後期,屬於中華民國交通部的中國航空、中央航空兩家國航,內部遭共產黨滲透策反,飛行員開走了12台飛機,從香港集體叛逃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稱「兩航事件」。

陳柏惟表示,當時兩航在香港仍留下了71架飛機,但被香港當局扣了下來,「那時英國想承認中共」,而美國和中華民國因擔心剩下的飛機被移交給中共,所以就透過CIA子公司太平洋公司,收購飛虎隊隊長陳納德的 「民航空運隊」股份,在美國註冊成立「民航空運公司」。接著中華民國政府,把兩航飛機賣給民航空運公司,在美國周旋與韓戰爆發的影響下,這批飛機最終判給了民航公司,沒有給中國。

陳柏惟指出,而因為中國國民黨的國航全部叛逃去中共那邊了,民航空運公司在1949年至1959年,實際上成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唯一國航,由政府與CIA合資,是當時台灣唯一能「飛出去」的航空公司。

陳柏惟點出第二點「華航草創時最大業務是打越戰?」到了1959年,中華民國想要有自己獨資的航空,交通部和空軍遂主導創設了華航。一開始是以軍事活動為主,在越戰時,因為美方不希望中華民國直接參戰,華航便擔任起運補後送美軍的支援角色,早期華航購機的預算大半就是由這些「軍事行動」賺來。

陳柏惟表示,華航到了1966年後,開始開闢民用國際航線,加上當時民航發生數起空難,甚至在1968年摔掉唯一一架噴射機,讓華航取代民航空運,成為唯一飛航國際線的公司。到了1975年民航空運解散,華航則慢慢淡掉了軍方色彩,成為純粹的民用航空公司,也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唯一國航。

「華航不能飛就成立新公司飛」。陳柏惟第三點指出,1995年,華航變更塗裝為梅花後,飛行國際航線逐漸不受阻撓。華信重要性也下降,變成區域性短程航空。2013年,華航與欣豐虎航成立台灣虎航,是廣義官股航空中第一家帶有「台灣」名稱的。當時,沒有任何人覺得公司應該叫中華虎航,也沒有人會覺得把名字取做「台灣虎航」就是搞台獨。

陳柏惟認為,爬梳歷史脈絡,「中國」這個字眼在華航身上, 是包袱不是助力,中國這麼好的話,為何近年來新設立的企業都不使用? 又,中華民國成立各種不同名稱的公司,操作遊走國際之間早有前例,在1959年至1968年,及1991年至1999年之間,實質上都是「雙國航」分工運作。

陳柏惟表示,現下,我們似乎又重新面對了歷史的節點,中國這個字眼,像是歷史的鬼魅,陰影纏繞著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在這次疫情風波,這陰影帶來的陰風慘慘特別森冷刺骨。

其他人也看了這些...

為華航正名槓上立委!林佳龍怒駁「沒道理」:成本是其次
藍委提「華航自付正名成本」遭撤案!綠委轟:言之過早的政治議題
華航機身彩繪「珍珠奶茶」 林佳龍:盼大眾集思廣益「讓台灣走出去」

更多熱門新聞...

華航改名問題「少點口水」 朱立倫:可從標誌中強調台灣
吳怡農「粉紅襯衫口罩」現身立院 華航中文不改英文翻譯當然有問題
華航改名恐遭大陸「斷航報復」 陳柏惟:要斷就斷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