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阿茲特克文明快速覆滅 歐洲征服者5年害死8成中美洲人口

▲▼阿茲特克。(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阿茲特克遺址位於現墨西哥,曾在16世紀稱霸中美洲。(圖/達志影像/美聯社,下同)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位於現墨西哥的阿茲特克(Aztec)帝國曾是14至16世紀中美洲最大、最繁榮的帝國,但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後,將近8成的人民就在短短5年內死於「大瘟疫」(huey cocoliztli),間接造成帝國崩解。墨西哥最新研究解開這500年前的謎團,從阿茲特克人遺骸口中所刮出的DNA判斷,瘟疫源頭就是歐洲征服者身上所帶來的腸道沙門氏菌(Salmonella)。

德國一考古團隊在《自然生態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從一座專門埋葬「大瘟疫」死者的公墓刮取了24具骸骨的DNA,與5具在西班牙殖民者到來前死去的遺體DNA進行分析,發現在那24具遺體中,就有10具帶有疑似為腸道沙門氏菌的細菌DNA,而那5具遺體則沒有。

研究共同作者維珍(Ashild Vagene)表示,大部分的DNA都無法保存太久,因此能在24具遺體中找到10具帶有沙門氏菌的細菌DNA,已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這場瘟疫是歐洲人帶給墨西哥最大的浩劫之一,歷史學家們爭論了百多年,現在終於可以從古老的DNA中直接判斷。」

▲▼阿茲特克。(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阿茲特克文明繁盛一時,卻在短短幾年內就因傳染病而覆滅。

研究團隊指出,雖然目前還無法直接證明沙門氏菌就是大瘟疫的真兇,但根據當年的醫學記錄顯示,阿茲特克人發病的症狀與該細菌感染後的症狀相似,包括持續發燒、頭痛、腹痛、紅疹和腸道出血等,這與瘧疾、麻疹的症狀並不一樣。

實際上,沙門氏菌早在中世紀就出現在歐洲,之後隨著歐洲人入侵中美洲,也將身上的病毒一併帶入,讓從沒接觸、身上沒有抗體的美洲土著毫無防禦能力,導致大量人口死亡。

阿茲特克存是墨西哥古文明,曾是美洲最繁榮的帝國,擁有自己的精密曆法,還擁有發達的灌溉和建築技術,打造出令人驚嘆的特諾奇蒂特蘭古城(Tenochtitlan,阿茲特克帝國首都),他們崇拜太陽,會在每年的10月舉行火神祭,將透過戰爭所俘虜到的臨近部落居民作為人牲,投入火中並在斷氣之前拉出火堆,再將人牲仍跳動的心臟取出。

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在500年前發現美洲大陸,西班牙隨即派遣軍隊前往今日的墨西哥一帶,用武力進行征服及佔領,但讓阿茲特克人快速覆滅的元兇是在西元1545爆發的怪病,被感染的人會出現高燒、頭痛,臉上出現紅疹,甚至眼睛口鼻不斷出血,幾天之內就回天乏術,短短5年內,就有多達1500萬人因此喪生。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