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邠如/綜合報導
前衛生署長、國內心臟醫科權威林芳郁醫師,在退休後罹患失智症的消息,引起社會大眾的高度關注。這讓許多民眾不禁好奇,失智症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是年紀大了都會遇到的正常老化現象嗎?為此,《ETtoday新聞雲》特別專訪了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創建人暨前主任、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醫師,為大家深入解析失智症的相關議題。
▲國內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罹患失智症。(圖/翻攝北榮官網)
失智症是疾病而非正常老化 年齡增長是主要危險因子
徐文俊醫師首先澄清,失智症是一種由腦部疾病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會伴隨行為和精神症狀,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它並非正常老化現象,許多90多歲的長者仍保有良好的認知功能。失智症之所以與年齡掛鉤,是因為導致失智症的許多疾病都與年齡有關,年紀越大,罹患機率越高。徐醫師指出,預估每五年失智症的比例會增加一倍。舉例如80歲以上族群,罹患此症機率約高20%,90歲以上甚至高達40-50%。因此,他強調:「失智症是跟疾病有關的,但它不是一個正常老化狀態。」
失智症病程分三期 十大警訊助早期辨識
徐文俊醫師也解釋,失智症的病程可分為初期、中期、後期,每個階段的症狀會逐漸加重:
• 初期: 最常見的是記憶障礙,尤其是短期記憶。患者會重複提問、忘記已回答過的事情。此外,也可能伴隨語言功能問題,如詞不達意或無法理解他人話語,導致溝通困難。徐醫師提到,有時家屬會感覺長輩「變了,變得怪怪的,跟家人的關係有問題」。他建議民眾可透過失智症十大警訊來早期辨識。
• 中期: 症狀會更加明顯,患者可能出現懷疑妄想、迷路、溝通困難等狀況。例如,東西亂放找不到,或懷疑家人偷竊。此階段患者需要家人更多的協助與陪伴。
• 後期(重度): 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會大幅下降,幾乎需要家屬的完全照顧。生活自理能力變差,穿衣、衛生管理、飲食都可能出現問題,例如穿錯衣服、不願洗澡、吃不該吃的東西或拒絕進食。到了重度,患者的行動能力也可能受影響,甚至臥床。長期臥床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褥瘡、感染等併發症,而這些感染常常是失智症患者最終離世的主要原因。徐醫師表示,在許多國家,失智症已名列十大死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也將其列為第六名。
失智症種類多元 治療策略大不同
面對失智症,許多人關心是否能預防或延緩惡化。徐醫師指出,失智症主要分為三大類,各有不同的預後與治療策略:
1. 退化型失智症: 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約佔老年失智症的60%。此外還有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體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症引起的失智。這類失智症會持續退化,目前尚無藥物能完全治癒,但目前有新藥可延緩阿茲海默持續惡化。
2. 靜止型失智症(血管型失智症、外傷型失智症): 這類失智症是因特定事件引起,例如中風導致的血管型失智症,或頭部外傷引起的失智症。如果能有效預防第二次中風或再次跌倒,其惡化速度就能減緩或停止。
3. 可逆型失智症: 顧名思義,這類失智症在找出病因並加以治療後,症狀即可好轉。例如,腦部長腫瘤、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等可透過手術治療;缺乏維生素B12、葉酸,或甲狀腺功能低下,則可透過補充營養或藥物治療來顯著改善症狀。
徐醫師強調,切勿誤以為所有失智症都無法治療。他呼籲民眾,若出現失智症狀,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透過腦部檢查和抽血檢驗,找出潛在原因並給予對症治療。「很多病人其實都可以很明顯地改善,所以其實失智症不在於他可不可逆而已,很多時候我們能幫助長輩,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失智症十大警訊:
1. 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 忘記近期發生的事,重複問話。
2.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無法規劃日常活動,如煮飯。
3. 無法勝任熟悉的事務: 原本熟悉的技能,如操作電器,變得困難。
4. 對時間或地點感到混淆: 不知道現在是何年何月,或身處何地。
5. 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能力的挑戰: 難以判斷距離,容易跌倒或迷路。
6. 言語或書寫表達出現新問題: 說話詞不達意,難以找到合適的詞彙。
7.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溯能力: 將物品放在不尋常的地方,且不記得。
8.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對錢財缺乏概念,或在交通上判斷錯誤。
9. 退出工作或社交活動: 不再參與過去喜歡的活動,變得退縮。
10. 情緒或個性改變: 變得焦慮、憂鬱、易怒或多疑,甚至有幻覺,像是聽覺、視覺、甚至體感幻覺出現。
▲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創建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醫師。(圖/引自徐文俊醫師臉書)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