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正餐「還想吃甜點」原因曝光 最新研究:攝取熱量多6倍

吃完正餐「還想吃甜點?」 研究顯示:攝取熱量是原來6倍

▲許多人即使剛吃過豐盛大餐,但仍會想要吃甜點。(示意圖/翻攝Pexels)

文/CTWANT

許多人即使剛吃過豐盛大餐,但面對甜點仍能找到「吃甜點的空間」,對此,最新研究也發現,這和人們大腦中的特定機制有關係,「攝取的熱量竟是原來的六倍」。

根據《每日郵報》的報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代謝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特定機制在我們吃飽後不僅會產生飽足感,還會強烈渴望糖分。該研究表明,一組名為POMC神經元的腦細胞在攝取糖分時會被激活,進而產生讓人愉悅的內啡肽,使甜食更具吸引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家透過老鼠實驗發現,當老鼠吃飽後,再次面對普通食物時,幾乎不會進食。但如果提供高糖食物,它們攝取的熱量竟是原來的六倍。此外,研究發現,當老鼠攝取糖分時,大腦中的室旁丘腦(PVT)會被激活,進一步驅動其對糖的渴望。

進一步實驗顯示,當阻止POMC神經元釋放內啡肽時,老鼠在吃飽後便不會再攝取過量糖分。這表明,人類對甜食的渴望可能源於類似的大腦機制。

研究人員對30名受試者進行MRI掃描,發現他們在飲用含糖飲料後,大腦的PVT區域與POMC神經元的活動模式與老鼠相似,這可能解釋了為何人們即使已經吃飽,仍然無法抗拒甜點的誘惑。

研究人員指出,已知的一種名為「納曲酮-安非他酮」的藥物可抑制這類大腦活動,幫助減少糖分攝取並控制體重。未來可能會有更精確的藥物,針對與餐後糖渴望相關的特定腦區,減少副作用。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亨寧芬斯勞博士表示:「甜食的吸引力是暴飲暴食與肥胖的關鍵因素之一,更深入了解這一現象,有助於未來開發更有效的減重策略。」研究人員計劃進一步追蹤人類在吃完正餐後的甜點攝取行為,並探討這些腦細胞是否在零食攝取過程中也發揮作用,這項研究已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延伸閱讀
氣爆恐怖巧合!發生日期「跟衛爾康大火同日」 命理師曾喊中部小心火災光網驚呼令人發毛
新光三越氣爆…衰男廁所上一半「馬桶突炸開」 白褲染屎水崩潰
原始連結

03/27 全台詐欺最新數據

更多新聞
609 3 2621 損失金額(元) 更多新聞

※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