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喊供應鏈脫鉤中國 研究顯示「仍高度依賴」

▲▼ 美中晶片戰。(圖/CFP)

▲美中晶片戰打得火熱。(圖/CFP)

文/中央社

美國過去5年逐漸減少對中國晶片、太陽能電池板及各種消費產品的依賴,但最新研究發現,雖然全球貿易格局重新調整,但美國的供應鏈仍高度依賴中國的生產。

紐約時報今天報導,美國出於對中國構成的安全威脅、人權紀錄以及在關鍵行業取得主導地位的日益擔心,在過去5年裡減少對中國相關晶片、太陽能電池板以及各種消費品的進口依賴。

但就在美國政策制定者和企業家們尋找辦法切斷與中國的聯繫之際,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的產品正在透過其他國家進入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雖然全球貿易格局已重新調整,但美國的供應鏈仍高度依賴中國的生產,只不過沒有那麼直接而已。

據哈佛商學院經濟學家阿法羅(Laura Alfaro)和達特茅斯商學院的經濟學家卓爾(Davin Chor)發布的文章,中國占美國進口商品比例在2017年達到22%的高峰,在2022年降至約17%,主要是因機械設備、鞋子、電話機等產品的占比降低。

與此同時,越南等國家增加向美國出口服裝和紡織品,而墨西哥等鄰國也已開始向美國出口更多的汽車零組件、玻璃,以及鋼鐵。

這看似美國正在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問題是墨西哥和越南等國都從中國進口更多的產品,而中國對這些國家的直接投資已在激增,表明中國企業正在那裡開設更多的工廠。

文章指出,這些趨勢暗示,企業可能只是在將它們漫長供應鏈的最後部分轉移出中國,而且一些企業正在把越南或墨西哥等國家作為中轉站,將部分或大部分仍在中國製造的商品運往美國。

阿法羅表示,轉移供應鏈很可能會影響成本,但不太可能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文章研究顯示,中國占美國進口商品比例下降5個百分點,可能導致美國從越南進口的產品價格上漲9.8%;從墨西哥進口的產品價格則上漲3.2%。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經濟學家佛羅恩德(Caroline Freund)說,能從中國失去的市場份額中分一杯羹的國家,是那些擅長生產因關稅影響的產品者,例如電子產品或化學品的國家,以及那些深度融入中國的供應鏈、與中國有大量貿易往來的國家,包括越南、墨西哥,以及台灣。

阿法羅說,經濟學家們現在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將工廠遷回美國或遷到其他友好國家的經濟效益,最終是否會超過這個戰略的成本。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