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與西南海域「塑膠微粒最多」! 環團推測漁業浮具破碎造成

▲▼黑潮公布台灣沿海塑膠微粒污染現況調查結果。(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黑潮推測發泡塑膠最可能來源為漁業浮具破碎後溢散造成。(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下同)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今(28日)公布台灣沿海塑膠微粒污染現況調查,針對最嚴重的東北與西南海域,綜合海上及陸上結果發現,2年的四季調查結果趨勢相同,以東北海域塑膠微粒數量最多,且數量最多的季節皆在夏季,推測發泡塑膠最可能來源為漁業浮具破碎後溢散造成。

黑潮分析5種塑膠類型在不同季節佔比,2個海域、四季皆以硬塑膠比例最高。硬塑膠來源廣泛,生活中各式塑膠製品如包裝外殼、免洗碗盤,破碎化後即成為硬塑膠,顯示生活廢棄物造成的塑膠廢棄物汙染最為嚴重。此外,觀察其他塑膠類型的季節變化,發現夏季時發泡塑膠(保麗龍)比例高於其他季節,兩海域皆有相同結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黑潮公布台灣沿海塑膠微粒污染現況調查結果。(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黑潮建議中央應儘速邀集相關單位,輔導蚵農依規範使用。

黑潮團隊實地走訪沿岸調查時,也發現許多由保麗龍製成之圓柱體及長方體廢棄浮具,推測發泡塑膠最可能來源為漁業浮具破碎後溢散造成,由於台灣雲嘉南沿海牡蠣養殖盛行,多以保麗龍浮具做為蚵棚浮力來源,使用年限為2-3年,每年5、6月當西南氣流旺盛,即有許多保麗龍因大浪及強勁水流導致破碎,沖上嘉義、台南海岸,為改善此海岸汙染問題,近年開始推廣使用EPP浮具替代保麗龍浮具。

不過,黑潮直指,漁業署花了4千萬元補助替代浮具仍破碎,還讓蚵農背負海洋汙染惡名,因原本預期替代的EPP材質在製成浮具後會比保麗龍強度高、不易破碎,估計使用年限約5-6年,但今年西南氣流強勁,密集的強降雨同樣造成許多蚵棚被沖毀,綁在蚵棚上的浮具不論是保麗龍或EPP材質,同樣難逃破碎命運。

黑潮建議中央應儘速邀集相關單位,統籌制訂台灣牡蠣養殖浮具標準,協助廠商依標準製造,輔導蚵農依規範使用、回收處理,才能確實解決浮具破碎帶來的汙染問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