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抓到行星誕生剎那「黃色扭曲點」 成果來自中研院3年前發現

▲▼  人類首度發現可能是關於行星形成的直接證據。 。(圖/中研院天文所提供)

▲中研院說明,右圖是左圖的局部放大,右圖右下角藍色圈圈的大小,大約相當於海王星公轉軌道。(圖/中研院天文所提供)

記者崔至雲/台北報導

中研院天文所助研究員湯雅雯在2017年時在新生恆星御夫座AB星所在的稠密氣體塵埃盤中,首度窺見到顯著的旋臂特徵,當時認為可能是行星正在形成的位置。而三年後的今天,歐洲南天天文台(ESO)宣布捕捉到,可能是一個行星正在誕生的跡象,成為人類首次觀察到行星誕生的直接證據。

中研院指出,湯雅雯在2017年主導獲取的 ALMA 望遠鏡觀測成果中,首度在御夫座AB星附近觀測到可能支持行星正在形成的證據,也就是御夫座AB星的兩個氣體旋臂。2019年及2020年初,由法國的Anthony Boccaletti所主持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湯雅雯,他們運用甚大望遠鏡上的 SPHERE行星搜尋器,再度對御夫座AB星做了一次深入觀測,也是目前為止,對御夫座AB星最深入的一次觀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nthony Boccaletti表示,目前能辨識到的系外行星數量大約有數千個,但關於系外行星如何形成,所知還是不多。天文學家已經知道的是,行星是在新生恆星附近形成,並且在新生恆星附近,有溫度較低的氣體塵埃互相結成團塊的過程正在進行。而今,甚大望遠鏡的新觀測,對於這種過程究竟如何發生,提供了關鍵證據。

▲▼  人類首度發現可能是關於行星形成的直接證據。 。(圖/中研院天文所提供)

▲圖像顯示圍繞年輕的御夫座AB星的一個盤面,「甚大望遠鏡」在這裡發現了行星誕生的跡象。靠近圖像的中心,在圓盤的內部區域,看到了「扭結狀特徵」(以白虛線圓圈表示),科學家認為這標誌著一個行星正在形成。(圖/中研院天文所提供)

湯雅雯也說,要抓住行星誕生的剎那,必須要觀測很年輕的「恆星行星系統」。如果能取得這類新生星盤的銳利深入影像,就可直接辨別哪裡是行星形成的地方,但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很少能取得那樣犀利的影像。

湯雅雯說明,御夫座AB星在御夫座方向,與地球相距約520光年,這張最新圖像清晰掌握到在御夫座AB星附近所出現的氣體塵埃旋臂結構。旋臂形的特徵,可說是嬰兒行星出現的重要前兆,因為行星寶寶會「踢」氣體,因此在盤面上形成漣漪,這類似於湖上的船會攪動湖面。

研究小组認為,目前拍到的影像中心附近的亮黄色扭曲點,距離恆星相當於海王星相距於太陽的位置(約30 AU),就有著一個「正在形成行星」的擾動點。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