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先傾斜再垂直 「階段式降落」克服了月背著陸的困難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嫦娥四號」探測器3日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預選著陸區,並透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月背的影像圖。《人民日報》就此事件訪問了兩位航天探月設計師,分別針對三點進行討論,「月背任務的困難克服」、「精準落月的妙招」、「著陸地點的思考」。

據報導,中國探月工程設計師吳偉仁解釋了「嫦娥四號」任務的由來,「嫦娥四號原本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三號成功後備份就轉為正份,那麼第二次著陸點要選擇哪裡?我們認為應該賦予四號更強的生命力、更多的功能;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發射到月球的探測器和軌道器已經有100多個,但都是對月球正面的探測,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個月球探測器能夠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因此經過了反覆論證,最終確定了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總體方案。」

▼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月背影像圖。(圖/翻攝自央視新聞)

▲▼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月背影像圖。(圖/翻攝自央視新聞) 

「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表示,嫦娥四號任務實際上就是「兩器一星」,包括了著陸器、巡視器以及「鵲橋」中繼星,其中早期發射的中繼星就是為了實現對地、對月的中繼通信,而巡視器更多被人們稱為「月球車」

報導指出,由於月球繞地球公轉的週期與月球自轉的週期相同,所以月球有一面總是背對著地球,這一面就是「月球背面」;要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器與地球的測控通信和數據傳輸成為首要難題;此外,月球背面並不向正面那麼平坦,著陸點的選擇也是一項困難點。

▼嫦娥四號著陸示意圖。(圖/中新社)

▲▼嫦娥四號著陸步驟。(圖/中新社)

月背任務的困難克服

孫澤洲說,這項任務的技術有3個面向的難點,首先是地月L2點軌道的精確設計與控制,必須要使中繼星穩定運行在L2點的軌道上;其次是地月L2點遠距離的數據中繼,「選擇L2點有很多好處,但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距離月球7.9萬公里、距離地球4萬公里,遙遠距離讓信號衰減的問題更加棘手,地月之間通信、探測器的狀態控制等,都要靠中繼星來保障,還要考慮到通信時間、測控時間延遲等,因此中繼星的準確至關重要」。

對於第三個難點「複雜地形的安全著陸」,吳偉仁打了個比方,月球正面就相當於中國的大平原,地勢平坦;但背面就有點像西南山區,到處都是高山與撞擊坑,月背可供選擇的著陸區範圍只有正面的八分之一,「嫦娥三號」當時可供選擇的著陸範圍長約300公里、寬約90公里,相對大很多,而「嫦娥四號」只能在有限的相對大撞擊坑裡尋找相對平坦的位置作為著陸區;此外,嫦娥三號當時是斜著降落的,嫦娥四號如果也是斜著下來幾乎就要撞山,在複雜的地形下,嫦娥四號要垂直降落,著陸時間短、航程短,風險確實也比較大。

▼嫦娥四號著陸步驟。(圖/中新社)

▲▼嫦娥四號著陸步驟。(圖/中新社)

精準落月的妙招

孫澤洲介紹,此次嫦娥四號的落月可說是「正中靶心」,全力自主動力下降,通過慣性導航及與月背相對測量導航,實現月背軟著陸;然而,嫦娥四號在降落到15公里到8公里高度時為傾斜下降,8公里後就改為垂直向下,引入相對月面的測量導航,「這樣就可以克服著陸區周邊地形起伏的問題」。

為了增加著陸的安全性,嫦娥四號還會通過接力避障的方式,下降至2公里左右,探測器會做一次光學初避障,識別主要的大障礙;下降至100米左右,探測器會做一個懸停,利用激光敏感器實現精準避障,識別0.2米障礙、坡度等,通過地形的最優識別方法找到安全的區域降落;嫦娥四號的自主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如果找不到安全區域,嫦娥四號會選擇相對次優的區域,還可以做水平機動調整」。

▼嫦娥四號預定著陸點。(圖/中新社)

▲▼嫦娥四號著陸步驟。(圖/中新社)

著落地點的思考

對於月球的著陸點,孫澤洲解釋,由於月球不同緯度所面臨的熱控和能源設計是相互約束、相對矛盾的;如果降落在低緯度地區,光照條件好、能源獲得充足,但對於熱控是巨大的挑戰;如果降落在高緯度地區,熱控壓力大大降低,但太陽能獲取又會受到影響;綜合多種因素,最終「嫦娥四號」還是降落在月球背面緯度40度至50度的範圍內。

此外,孫澤洲也說,探測器與中繼星L2點的通信問題也是考慮因素之一,「如果探測器仰角太低,勢必更容易受到周圍山地的影響,我們希望探測器能夠高仰角對著中繼星通信」,這樣一來,經度也大致確定了,大概的範圍區域出現,在選擇相對要大一些、平坦一些的撞擊坑,就確定了降落地點「艾特肯盆地」

最後再從該盆地中確定「馮.卡門」以及「克雷地安」撞擊坑分別做為主選擇和備份著陸區,孫澤洲表示,落月成功後,整個過程完全按照預想進行,著陸非常平穩,且著陸位置就是最初設定的理想著陸點。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