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香港45年「老闆娘」 英女皇辭世「歷史」象徵意義仍在

▲伊莉莎白二世1975年訪問香港,肖像。(圖/CFP)

▲伊莉莎白二世1975年訪問香港。(圖/CFP)

文/香港01

「事頭婆」這個港式俗語,親切又很old school,在我們口中除了用來稱呼老闆娘,也代表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伊莉莎白二世,下同)。英女王1952年登基至香港回歸,當了香港人的「事頭婆」足足45個年頭,香港三分一的殖民時期都在其統治之下。

▲伊莉莎白二世1975年訪問香港,肖像。(圖/CFP)

▲香港回歸中國大陸時,英國女皇的肖像也被取下。(圖/CFP)

當年僅25歲的伊利沙伯二世登基時芳華正茂,香港人也慶祝一番,女王於70及80年代兩度訪港掀起轟動。此情此景,距今已數十載,香港人對她可會因時間流逝而漸漸忘懷?

「事頭婆」是香港殖民地時期公僕對她的稱呼,所有政府總部、警署、立法會都有英女王肖像高高掛。香港仍在殖民時期,英女王到過香港兩次。

第一次是1975年5月,為期4天的訪問行程,女王與王夫菲臘(菲利普,下同)親王馬不停蹄,到訪大會堂、紅磡地鐵站、香港大學、葵涌貨櫃碼頭,甚至到愛民邨走入港人家庭,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又穿着高跟鞋到街市與檔主問好,親民得讓人驚訝。第二次則是在1986年10月,即中英聯合聲明簽定兩年後,算是對港人的最後道別。

30年過去,香港早已回歸祖國,殖民痕跡也漸漸減退,城市裡的女王像或王冠標誌也買少見少,喜歡這種歷史色彩東西的卻大有人在。本地創作品牌Badges Story,在網上專售英式歷史設計產品,成立五年營業額穩步向上。

▲帶有英國皇室象徵的郵票及鈔票一度成為香港民眾收藏保值的商品。(圖/香港01)

▲帶有英國皇室象徵的郵票及鈔票一度成為香港民眾收藏保值的商品。(圖/香港01,下同)

創辦人Bryan Ong稱,創立Badges Story初時純粹是因對英式文化有興趣,本身也有收藏這類物品。小時候唸官立學校,80後Bryan還記得校內禮堂都掛起英女王的肖像,連畢業禮也有英國旗蓋在桌上,與英女王及英國「感覺近一啲」。英女王作為香港近半世紀的君主,Bryan認為她兌現了承諾,即使是一份普通工作都絕不簡單,也很欣賞她用一生去服務自己的國家。

除了印有英式圖案、皇室徽號的T恤,領帶,二戰名言「Keep Calm and Carry On」的復刻徽章都是Badges Story的熱賣產品,本身開設計公司的Bryan指,他們一半貨品是自家設計,會親自到圖書館仔細鑽研歷史,加入港英及殖民時期元素,形容香港特色對其客人有重要吸引力。

Bryan認為女王擁有代表性的影響力,她再多做一天女王,支持度也只會上升,港人有這種愛好與英女王形象正面有必然關係。殖民時代遠去,回憶趨淡,然而歷史不變,Bryan認為,這些英國色彩的產品懷舊意義仍在,「即使英女王離開人世,歷史感都不會減退。」

Bryan指,顧客主要有兩個層面,年齡層甚廣,第一種是專業人士及政府公務員,例如法律事務所等,這類顧客會比較喜歡英式傳統,鍾情於英國皇室認證(Royal warrant)的產品,即是一些至少連續五年供應英女王、菲臘親王及王儲查理斯使用的優質產品。

另一類主要顧客則是大專生,訂單來自各間大學宿舍。這些大專生都是20出頭的90後,香港回歸時只有兩、三歲,對英女王及英殖時期未必有深刻感覺,為何也如此鍾情?Bryan推斷這或是出於崇優心態,部分港人或許有感社會及制度新不如舊,故懷念以往美好。

▲帶有英國皇室象徵的郵票及鈔票一度成為香港民眾收藏保值的商品。(圖/香港01)

不少人都認識英軍及英國紀律部隊的英國製山打皮鞋(Sanders),在殖民時期,警察等香港紀律部隊都使用這牌子的皮鞋。Bryan指,縱使警務處現有仍使用山打皮鞋,但訂貨已逐漸減少,似乎有「去殖」的情況。其公司售賣山打皮鞋,有不少警員會落訂購買,認為品質好,夠耐穿,買來自用。

純為公諸同好,不講政治,Bryan認為喜歡他們產品的不分黃絲藍絲,但都是喜歡歷史文化、英式設計的人。「鍾意自己的童年,不能說是戀殖吧。即使英國現在回來統治香港也不代表一定好。」Bryan表示,喜歡英式設計及歷史創作,跟戀殖要分得清清楚楚,即使伊利沙伯二世的時代結束,好的設計,用心去做,業務前境仍然樂觀。

相比其他殖民地,英國與香港之間的關係特殊、微妙,與英女王的關係似近還遠。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葉蔭聰認為,「事頭婆」這個稱呼很傳神,英女王對香港人來說,既不太親密,卻是上頭。在60、70年代,有部分香港人認為「事頭婆」象徵不文明制度。

葉蔭聰曾經積極參與保衛皇后碼頭運動,但他認為自己與身邊的朋友,對英女王及英國王室並無感情,希望保留皇后碼頭,是為保留本土特色及爭取保留該處公共空間。他甚至開玩笑稱,「皇后碼頭」(Queen’s Pier)本身是用來記念英女王(維多利亞女王),卻把女王譯作皇后,並不恰當,故皇后碼頭是一個充滿有本地特色的遺迹。

19世紀中後英國王權減弱,皇室對於殖民地的影響力減弱,管治政策好壞與英女王根本難扯上關係。葉蔭聰指,二戰之後,香港殖民政府跟以往也不一樣,管治越趨本土化,尤其在1997回歸前的10至20年,本地化情況更進一步,官員班子也換上更多華人面孔。

炒得都炒,是香港特色,與英國正宗皇室迷不同,心態可能有點不同。葉蔭聰說,部分港人喜歡儲起「女王頭」的文件,如郵票、錢幣,多出於懷舊及收藏的心態,投機炒賣當然也少不了。
藍田金輝錢幣郵票公司老闆陳榮輝(輝哥)為銀幣收集老行尊,他指最近不少港人都來找女王頭硬幣儲存留念,「細個嗰時用過斗令,希望懷念,有啲40幾歲的媽咪也帶着小朋友來買,等佢地認識下。」輝哥坦言,不少客人因怕英女王在不久將來離開人世,看好女王頭硬幣會升值,預先入貨。

政府金管局在2014年10月展開收集硬幣計劃,派出收銀車走遍18區收集「神沙」,截至去年底收集逾1.2億枚硬幣,總面值達1.3億港元。雖然政府會把部分蒐集到的硬幣回流市面,但女王頭硬幣都悉數回收,現時流通的女王頭硬幣不足一成。輝哥認為,電子貨幣及八達通流行,不知道的人會拿到收銀車去兌錢,但其實部分硬幣拿到錢幣店會較值錢,收銀車也收走了不少女王頭硬幣。

當年香港回歸在即,大陸人瘋狂炒香港郵票,在93至96年掀起一陣郵票炒賣潮,有英國色彩的統統都炒。印有皇冠徽號的96年牛年郵票,是回歸前最後一套生肖郵票,一套四張到郵局排隊買11港元,他們以30幾元收,轉手再賣40幾元,不過現今零售價只是5蚊一套。普通一板女王頭郵票,高峰時可賣千多港元,但現在不用200元已買到。

物以罕為貴,由於郵政局當年大量印刷郵票,加上回歸後迎來98年的大跌市,郵市同樣大跌,女王頭郵票無人要,輝哥眼見著不少行家一年間由賺大錢,變成結業破產。經此一役,香港人對炒郵票都怕怕了,輝哥形容現在女王頭郵票是「有收藏價值,冇升值能力」。

英女王形象正面,一直受人愛戴,很多來找女王舊幣、鈔票或郵票的人都是志在擁有,年輕的學生有興趣也來購買,老師或機構也會買來做教材,讓一下代認識這部分香港歷史。畢竟伊利沙伯二世與港人一同走過近半世紀,無可否認與香港歷史關係密切。

【本文獲《香港01》授權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