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只曬吃喝玩樂小心「毒性正能量」!治療師鼓勵PO「失敗履歷」

▲▼社群媒體示意圖。(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你的臉書是否只PO吃喝玩樂等「光明面」?小心「毒性正能量」。(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文/留佩萱
摘自/遠流出版《尋找復原力

復原力是我們從挫敗中彈回與成長的能力,但首先,我們需要「看見」挫敗。

幾年前,我讀到了一份「失敗履歷」(CV of Failures)。美國常春藤名校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約翰尼斯.豪斯弗爾(Johannes Haushofer)博士,在網路上放了他的「失敗履歷」。在這份失敗履歷中,他列出了所有求學過程中拒絕他的學校、找工作時所有被拒絕的職缺、所有沒得到的獎項及獎學金、所有投稿時被拒絕的學術期刊文章,以及所有申請而沒拿到的研究經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在這份失敗履歷上寫著:「我做的大部分事情都失敗,但這些失敗是隱形的。大家只看得到成功,所以我們認為別人的成功似乎輕而易舉,然後認為失敗是自己的問題。」他希望這份「失敗履歷」可以讓大家看見失敗,提供一些不同觀點。

學術圈並不是一個容許展現脆弱的地方,很少人會談論失敗,大家都是「假裝你都會,直到你真的辦到」(英文有一句話叫做“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所以我非常感激豪斯弗爾教授願意公開展示他的失敗履歷,讓大家看見他的失敗。

而現在我們每個人,其實也都有一份公開展示的履歷──你的社群網站。在這份「履歷」上,你可以放上所有想展示的東西:學歷、就讀學校、工作職稱、美麗的照片、去哪裡旅遊、吃了哪些美食、和哪些人聚會、感情多甜蜜、人生有哪些成就⋯⋯等等。

每天,我們在社群網站上滑著一份又一份亮麗的履歷,這些光鮮亮麗的履歷,讓我們看不見真實的人生其實充滿著掙扎與困境。於是,你認為當自己過不好時,就是自己有問題。而當我們無法真正去面對挫敗與困境,就無法從中成長與學習。

▲▼示意圖,女,沮喪,傷心,害怕,性侵,社會,社交,網路,攻擊,霸凌(示意圖/123RF)

▲在社群網站上滑著一個個光鮮亮麗的貼文,看不見真實人生其實充滿著掙扎與困境。以為自己過不好時,就是自己有問題。(示意圖/123RF)

當我們開始隱藏掙扎與挫敗

我們活在一個非常強調成功、正向和快樂的社會,社群媒體上充斥著各種「正能量」勵志語句,像是:「往正面想」、「你一定會克服一切的」、「永不放棄」、「要感激」、「要看見每一件事情的光明面」⋯⋯。

當然,要快樂沒有不好,我自己也滿喜歡讀這些勵志語,這些句子偶爾也會給我一些動力,幫助我繼續往前走。這些勵志語說得也都沒有錯──能夠讓自己去感激擁有的一切、能夠在每一次挫敗中看見可以學習的地方、可以看見光明面,這些都是一個人擁有很高復原力的特徵。

但是,當「要正向快樂」變成唯一的價值時,就像是我們拿著勵志語丟向正處在痛楚中的人,要他們趕快把負面情緒清乾淨,這樣反而讓許多人不敢表達內心的痛苦,不敢談論失敗,開始隱藏情緒,戴上一切都很完美的面具,甚至,在自己過得不好時,會覺得很羞愧、很自責、不敢求救。

近年來,網路上出現「毒性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這個詞,描述了這樣強調「只能正向」的社會氛圍。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毒性正能量」症狀,請你花一點時間反思,你是否也有這些症狀呢?

‧會刻意隱藏你的真實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

‧想推開某些情緒,像是告訴自己:「這沒什麼好難過的!」 或是對於自己的負面情緒感到羞愧。

‧當別人與你分享他的負面情緒或挫折時,你試著要把他的負面情緒趕走,像是告訴他:「你已經很幸運了,可能還有更慘的狀況!」

‧你會告訴別人:「好了不要再難過了。」「趕快好起來。」「想些快樂的事情就好。」「這不用這麼生氣吧?」「生氣又沒有用!」

‧你在社群網站上放「勵志語」貼文,然後批評那些沒有這樣正向思考的人。

如果你覺察到自己出現「毒性正能量」症狀,這是很正常的,畢竟這個社會不斷灌輸我們要開心、要正向的觀念。覺察就是改變的第一步,能夠覺察到自己有這些想法與行為,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是我太玻璃心了嗎?

近年來我也常在網路上讀到「玻璃心」這個詞。網路上寫著,玻璃心是指「一個人的心像玻璃一樣易碎,用來形容敏感脆弱的心理狀態,經不起批評指責或者嘲諷,很容易就受到打擊」。

讀到「玻璃心」這個詞時,我覺察到心中冒出許多排斥感,心想:這不就是在加劇毒性正能量嗎?

當一個人感受到痛苦時,還要懷疑自己「我這樣是不是太玻璃心了?」或者當一個人終於鼓起勇氣想表達自己的情緒時,還要擔心:「如果表達自己其實過得不好,別人會不會認為我太玻璃心、太經不起挫折了?」

在諮商室中,我也很常聽到個案有這些懷疑:「我是不是太敏感了?」「我朋友說別人根本沒有這個意思,是你太敏感了!」而這些內在質疑反而讓他們更加痛苦。

▲▼男,哭,崩潰,沮喪,低潮,示意圖。(圖/視覺中國)

▲「玻璃心」的形容,也是在加劇「毒性正能量」。(圖/遠流出版提供)

如果你也這樣覺得,你一點都不孤單,來自2012年的一份研究顯示,當受試著被要求「不應該感到負面情緒」時,他們反而感覺到更強烈的負面情緒。因為害怕被批評為「有玻璃心」,我們更加不敢去談論失敗與挫敗,不願意去面對自己的心理傷口。

用「玻璃」來形容人的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當一個東西是玻璃製的,我們要非常小心地拿著或是存放,不小心摔到就會破裂。用玻璃來形容心,表示我們要嘛小心翼翼不可以有任何挫敗,不然摔破了,就壞了。於是,許多家長努力保護孩子,不讓孩子受到任何挫折或失敗。

如果用玻璃來形容易碎的心,那麼毒性正能量就是要把我們的心變成「鋼鐵」,怎麼摔都不會壞、不會碎。但是,如同鋼鐵般堅硬又僵化的心,是感受不到情緒的。生命是由喜悅與痛苦共同交織而成,我們會經歷快樂、感激、喜悅、挫折、心碎、失敗、失望……等各種情緒,而挫敗與心碎這些經歷,都可以讓我們的心變得柔軟,待人更溫柔。當心成為鋼鐵般堅硬時,我們就無法感受情緒,無法真實地活著。

或許我們可以拋開「易碎」或「不易碎」這樣僵化的二元法來定義心智,而是改用另一種不同的角度──把心智當成鍛鍊肌肉一樣。

你在做重量訓練時,會需要循序漸進增加負荷重量,因為肌肉鍛鍊需要這些阻力與壓力才能強化肌肉。同樣的,建立復原力,就是在鍛鍊你的心智肌肉,每一次的挫折與失敗,就像是使用重訓器材時再多增添的一點重量,都可以幫助你增加復原力。

建立復原力的第一步,是要能夠去看見與面對挫敗。但是這個充滿毒性正能量、動不動批評人「玻璃心」的社會,讓我們喜歡去評價正在經歷失敗、正在掙扎的人,讓失敗成為一件很可恥、大家都不願意談論的事情。

同樣在學術圈工作,當我讀到豪斯弗爾教授所公開的「失敗履歷」時,我理解到原來常常被拒絕是很正常的,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我心裡也想著,如果這個社會上有更多人願意分享他們的挫敗履歷,我們又會如何看待失敗、談論挫敗呢?

所以,我想要邀請你,讓我們一起建立一個社會,讓大家可以談論失敗、挫折與痛苦,因為當這些失敗有空間存在、能夠被看見,我們才有機會去靠近、去面對,才能從這些失敗經驗中增加復原力,能夠學習與成長。

你願意去看見自己的失敗履歷,甚至分享自己的「失敗履歷」嗎?

▲▼留佩萱《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圖/遠流出版提供)

★作者留佩萱,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心理諮商專長包含創傷治療、童年創傷、家暴性侵議題、創傷知情、內在家族理論治療⋯⋯等等。本文摘自遠流出版《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原文標題「毒性正能量,讓我們不願意看見失敗」。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有些人在失敗後一蹶不振?有些人卻可以帥氣起身,繼續前行?每個人的復原力程度,其實來自於過去的成長經歷和資源,這種能力並不是天生註定,而是本就存在你的內心。

跟著心理諮商師留佩萱的帶領,你也可以在日常中練習如何聽見自己內在聲音,正視不安與恐懼。在這人心惶惶、充滿未知的此刻,透過書中溫暖的呼喚,幫助自己建立好心理韌性,學會在每次跌倒後站起來,重新開始。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