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通路「改賣高保障商品」保費收入將暴跌30%!政大教授彭金隆:銷售爭議會更嚴重

▲上班,工作,老闆,業務,公事,談判,西裝,領帶,商業。(圖/pixabay)

▲金管會祭出壽險最低死亡門檻新政策,將於7月1日正式生效,引起市場擔憂。(圖/pixabay,示意圖)

記者楊絡懸/台北報導

今年7月1日起,壽險最低死亡門檻新政策生效,銀行保險通路也不能再銷售高利儲蓄險,改賣高保障商品。面對新政策影響,壽險端與銀行端有高度憂慮,且市場調查也顯示,預估今年保費收入規模將大幅減少30%至50%;學者認為,在消費者接受度偏低、業績壓力高、且售後服務不足的情況下,未來銷售爭議將變得更嚴重。

金管會保險局為了整頓壽險業勸誘買高利儲蓄險保單的亂象,祭出壽險最低死亡門檻新政策,將於7月1日正式生效,是希望未來儲蓄成分降低後,保戶可以買到更多的保額,讓保險回歸保障本質,也讓保險公司財務結構更穩健。不過面對即將上路的新政策,業者預估將重大影響壽險市場及銀行保險通路。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專訪。(圖/記者湯興漢攝)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圖/記者湯興漢攝)

國立政治大學銀行保險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系主任彭金隆表示,針對新政策的推動與後續影響,政治大學在今年1月對壽險業與銀行業者進行意見調查,綜整結果有幾項重要發現,例如,即將實施的新政策,對於直接受衝擊的銀行保險從業人員看法兩極,支持與反對意見相當,卻對未來業績一致悲觀。

彭金隆說,目前市場已逐漸接受銀行通路必須銷售更多保障型商品的趨勢,也有著高度的共識,但保險公司與銀行也顧慮未來保費收入將受到影響,銀行與壽險端超過7成的受訪者皆認為,今年銀行通路的保費收入規模會大幅減少,甚至會跌落30%至50%左右;受訪者多認為,「新制度新商品」直接挑戰消費者長期的理財習慣與觀念,也是市場預期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調查也顯示,對銀行而言,保障型商品中,較複雜的醫療險(如實支實付型醫療險、長期照護險等)是銀行最不擅長的險種,而壽險、投資型保單、意外險保單與年金則銷售障礙較低。整體而言,銀行端銷售保障型商品的意願與能力仍有提升的空間。

儘管市場預估,投資型保單與債券型商品最可能取代儲蓄險商品,但銀行業者與壽險業者的看法仍有些分歧。彭金隆分析,國人愛買儲蓄險,是因為銀行利率太低;如果持續低利率,游資去路仍是個問題。消費者對於商品結構調整的接受度也有待考驗。

▲國立政治大學銀行保險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系主任彭金隆。(圖/記者楊絡懸攝)

▲國立政治大學銀行保險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系主任彭金隆。(圖/記者楊絡懸攝)

彭金隆認為,銀行保險通路在新制度下,會面臨「兩大壓力」,一個是業績大幅下滑的壓力,一個是通路轉型的壓力。消費者對新商品接受度有待觀察,但銀行業與保險業者對未來業績悲觀卻一致,業者面對業績下滑又要維持盈餘績效,經營壓力確實不小。

距離正式實施還有4個月的時間,彭金隆表示,銀行通路對於銷售保障商品的準備程度仍待加強,必須進行更多的教育訓練,因為保障型商品的後續服務密度遠高於儲蓄險;如何提升專業訓練提升銷售服務品質,避免過度競爭壓力下導致消費糾紛,這些都是銀行端必須努力,也是金融監理機關必須注意的重點。

另外,彭金隆指出,若未來銷售過多投資型商品也有隱憂,一旦投資景氣反轉、投資下跌,保險公司與銀行都會面臨客戶強大的責難導致的商譽風險。

「銀行利息過低是儲蓄險大賣的主因,如果這環境因素沒有消除,未來資金的去路也值得我們觀察。」彭金隆說,銀行通路的保費大規模或顯著減少,對壽險公司及銀行業務面確實造成重大壓力,因此銀行保險商品結構與業務發展方向的大幅調整勢在必行。

▲上班,工作,資料,報表,公事,分析,商業,計算,統計,會計,財務。(圖/pixabay)

▲彭金隆表示,銀行通路對於銷售保障商品的準備程度仍待加強。(圖/pixabay,示意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