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阿嬤驚人證實!12歲到工廠「特製渣渣」泡咖啡…日本老闆說拿給阿兵哥喝

▲▼阿嬤指著太白粉沉澱池解釋豐田咖啡工廠的故事。(圖/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授權提供)

▲呂阿嬤指著太白粉沉澱池,解釋豐田咖啡工廠的故事。(圖/「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授權提供)

記者許力方/綜合報導

花蓮在地文史工作者2003年接獲消息,稱豐田是「全台灣最早產咖啡」之地,前往調查發現,90多歲的太白粉工廠屋主呂月嬌阿嬤描述,當時不知道什麼是咖啡,就把樹薯粉下鍋炒再研磨泡熱水,變成像咖啡的液體,拿去給日軍喝。持續調查村落,89歲莊姓阿嬤也說,12歲時曾到咖啡工廠工作,老闆、監工都是日本人,咖啡確實是樹薯炒出來的,「沒有半顆咖啡豆」。

「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25日發文談到,日本學者曾在論文中提及,日本史料紀載花蓮豐田生產咖啡,且還有咖啡樹照片佐證,但在地調查文史許久,他們卻從沒聽過耆老談起「咖啡」,結果一查,太白粉工廠屋主呂阿嬤驚人爆料,稱當時是蒐集樹薯粉沉澱、漂在上面的渣渣拿去炒,再磨成粉泡水,就變成顏色像咖啡的「混濁液體」拿去給日軍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阿嬤的咖啡生產地,太白粉沉澱池。        。(圖/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授權提供)

▲阿嬤的咖啡生產地,太白粉沉澱池。

▲▼花蓮豐田早期種植咖啡豆留影。(圖/翻攝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學者提供照片佐證,豐田早期確實有種植咖啡豆。(圖/翻攝國立台大圖書館)

協會指出,豐田早期確實有種植咖啡豆,但相關出產都是直接輸出回日本,所以當時居民對咖啡幾乎沒有記憶,有記憶的,都是「假咖啡」樹薯粉汁。面對網友質疑,協會28日再度公開第二段咖啡故事,指深度追查村落,採集到另一名89歲莊阿嬤的訪談內容,證實「假咖啡」一案。

出生鳳林的莊阿嬤談到,快10歲時母親過世,跟著父親來到豐田,自己是家中大姊,還有一個4歲妹妹要照顧,最小的妹妹因為太窮了,8歲就賣給別人。等到妹妹9歲了,她開始到外面幫日本人當牧童,放牛工作;12歲那年,美日交戰,她到當時太白粉工廠沉澱池的咖啡工廠工作,老闆叫たまおき(Tamaoki),監工也是日本人。

莊阿嬤說到,「那時候我們把樹薯削成籤,弄成泥,進入沉澱,之後炒到變成咖啡色。當時候負責炒咖啡的是一個男性村民,他會再加入一些香料,然後由日本人送去給阿兵哥喝。」她向協會證實,當時的「咖啡」並沒有半顆咖啡豆,只聽日本人說,要拿去給日本阿兵哥喝的。

莊阿嬤說,當時工資一個月才32元,一天工作8小時,從上8點到中午12點,下午1到5點,每天都要工作,全年無休。面對網友質疑,協會進一步說明,當時日本人確實在花蓮有產咖啡,只是阿嬤的咖啡不是真正的咖啡,是樹薯粉炒出來的「代用咖啡」。

▲▼花蓮莊O妹阿嬤證實,12歲到工廠「特製渣渣」泡咖啡…日本老闆說拿給阿兵哥喝。(圖/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授權提供)

▲莊O妹阿嬤證實:12歲到工廠特製渣渣泡咖啡「日本老闆說拿給阿兵哥喝」。

▲▼花蓮豐坪村地神,其旁邊空地是當初曬樹薯的地方。(圖/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授權提供)

▲豐坪村地神,旁邊空地是當初曬樹薯的地方。

協會的朋友則解釋,當時豐田出產的咖啡為「船越與曾吉」,主要外銷至日本橫濱。是由船越與增吉因為個人旅美經歷,向當時移民指導所申請阿拉比卡咖啡豆種植,之後發展成為稍具規模的經濟作物。

依據協會歷史紀錄,花蓮瑞穗、舞鶴等地都有種植咖啡,但耆老回應有二說。第一,當時咖啡技術由日本人掌控,且嚴格控制,台灣人無法接觸到,戰後國民政府時代,無法使用咖啡加工,因此將咖啡樹剷除,轉種有效的糧食作物。第二說,則是戰後物資缺乏的年代,咖啡作物無法溫飽肚子,台灣加工出口是在1950年後才逐漸有進展,於是咖啡就先被排除種植,以糧食作物優先種植。

至於豐田的咖啡豆戰後到底跑去哪了?協會補充,這件事情至今仍不知道,因當時豐田三村四個部落為「官辦移民村」,分為山下、中里、森本、大平,這四個部落漢人無法進去,相關的種植區,漢人要進入也需要有日本人的工作許可。所以早期的豐田移民村台灣訪談經驗中,大部分都是在移民村外圍的生活記錄,少有真正於移民村的紀錄。

●「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自2001年創立開始,除了關懷當地老人之外,還會蒐集許多老照片並記錄故事等,延續當地文化;透過對客家歷史、禮俗及生活紀事的追尋,逐漸為豐田勾勒出一個二次移民村的架構。

莊O妹阿嬤訪談全文,請點我:https://pse.is/HLUCQ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