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的政治神話 藍綠夾殺下的「嗡嗡嗡」飛得出台北嗎?

《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神》系列五

編按:

台灣每四年一次總統大選,英雄起、英雄落,從2000年來第一次政黨輪替迄今,20年來,每逢選戰就可以看到政黨與媒體的造神運動,為求勝選,各政黨莫不卯足全勁地招式盡出,過程中帶給台灣的傷害與族群間的撕裂,得花上許多時間與精力來彌補。

當時那些聲望與民調極高的總統候選人或明星級的政治人物,他們下台前甚至是在執政末期,有的民調狂跌到只剩個位數,有些人想力挽狂瀾但在英雄末路的階段卻已是時不我予。2020年1月11日會不會有第四次政黨輪替?台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領導人?有沒有能夠團結各路共同打拼未來的英雄,還是跟過往一樣最後的神級明星都是從山頂開始墜落?

▲▼柯文哲赴議會專案報告。(圖/記者李毓康攝)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放眼台灣政壇,這四年來掀起政治神話炫風的人物,台北市長柯文哲應該是最容易被聯想到的一位,2014年,他以政治素人之姿一舉拿下首都市長寶座,在目前最主流的網路社群中,不管是聲量或是支持度都居高不下,柯文哲一夕之間彷彿成了政治網紅,言談之間、舉手投足,都是鎂光燈捕捉的焦點。

但時間過得很快,柯文哲的第一任任期轉眼即逝,在去年連任之路受到藍綠夾殺驚險過關後,不要說是關注柯文哲的媒體或支持者,就連柯團隊本身也可明顯察覺到柯文哲的魅力已經不復四年前,箇中的原因當然有許多外在的藍綠與政治條件。

回顧柯文哲崛起的過程,在踏入政壇前,他一直是醫界中頂尖的那群人之一,曾任台大醫院急診部醫師、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教授,是台灣第一個急診與重症加護專職醫生,也是首位將葉克膜技術引進台灣的醫師。

前台中市長胡志強妻子邵曉鈴在2006年輔選行程中,發生車禍陷入深度昏迷,柯文哲指派台大急救小組安裝葉克膜,救回一命,一瞬間成為全台知名人物;2010年在連勝文槍擊案中,柯文哲指揮外科急救團隊,積極搶救連勝文,但被稱為「柯P」的他敢說敢言,時常在媒體前針砭台大醫院,也令高層相當頭痛。
 
至於為何忽然跑出來選市長,柯文哲說,自己經歷過了五權憲法的磨練,最後才出來選,2013年,他因為多年前研究助理劉如意購買1張399塊塑膠椅疑涉不實發票核實,被調查局列為貪瀆案嫌疑人,「如果找不到,就是公務員貪瀆罪,10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找到,品項不對,就是偽造文書罪,反正你一定有罪」。看到調查局的強勢態度,柯文哲當時走出調查局後還怒嗆「白癡把國家搞成這樣,我自己來幹算了」,再加上2011年的愛滋病器捐事件,前因後果加起來最後促成柯文哲下定參選的決心。

▲▼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臺北市電器商業同業公會捐贈福安國中暨富安國小冷氣設備典禮。(圖/記者徐斌慎攝)
 
在第一次參選的過程中,柯文哲異於傳統政治人物的思維、競選模式是他的最大特點,思考貼近市井小民、講話直白不咬文嚼字,都是吸引年輕選民的特質。柯文哲在言談間善用敢講、讓人驚喜卻又發人省思的「標題梗」,在傳統政治人物身上看不到、聽不到的談話,柯文哲講來毫無違和感,除了受到支持者青睞,也讓媒體期待他每次出現的驚人之語。
 
除了言談吸睛外,在民進黨刻意禮讓不提名的環境下,柯文哲初試啼聲的選戰策略強打超越藍綠也算是大加分,不論國民黨還是民進黨他都勇於批評,標榜無黨籍的「白色力量」在四年前的那一仗,的確是相當受到矚目。

在選舉過程中,柯文哲創舉也不斷。首先,柯文哲沒有班底,團隊裡除了來自民進黨的借將外近乎真空,因此他把腦筋動到「海選」上,在當時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不止競選團隊要海選,未來市府團隊也要海選,也定調未來「開放政府」的施政主軸。「海選」落實了柯文哲開放政府的理念,也是最好的宣傳與自我介紹,沒有論功行賞、交換條件,不論出身只論能力,充滿實驗性,也成功打起話題。

另外,柯文哲在競選期間也兩度公布競選經費,面對連勝文陣營對MG149案的質疑,更一口氣公布夫妻兩人18年來的所得稅扣繳憑單和個人財產,以及MG149中葉克膜團隊(SICU)互助金帳號、存摺和所有私帳細目,打得連陣營啞口無言反出洋相。

為了遵守競選經費控制在8000萬元的承諾,柯文哲還提早停止募款,強調「細節經不起放大鏡檢驗」,但對柯文哲來說人格不容汙衊,就算寧可斷手斷腳也要維護道德的正當性。
 
「改變台灣從首都開始、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這是一場以文化為主體的社會運動,這也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次以改變政治文化為訴求的選舉。」柯文哲在2014年喊出終結藍綠惡鬥、改變台灣政治文化等訴求,挑起民眾厭倦國家機器長年被藍綠兩黨左右的心理,字句喊進支持者耳裡,且選舉期間不插旗買廣告、提早關閉募款帳戶、全面公開募款單據、不打負面文宣戰、不開政策支票,用實際行動讓選民看到改變,最終以85萬3983票、57.16%的得票率,成為台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後,首任無黨籍市長。而柯文哲幾乎只靠空軍就打贏選戰,尤其特別倚重網路與年輕族群互動,也成為之後選舉的新型樣板。
 
但再高的浪都會有消退的一刻。頂著橫掃台北市12行政區之姿,柯文哲滿載市民期待風光入主台北市政府,上任前的高聲勢、支持者預期心理,也成為柯文哲執政的包袱,沒有太多機會與時間可以揮霍,選民送進市府,無非就是要盡快看到結果。

▲▼柯文哲出席2019台北國際觀光博覽會。(圖/記者黃軍瑋攝)

以當選前喊出「五大弊案」-大巨蛋、三創園區、美河市、松山文創、雙子星為例,柯文哲上任沒多久改口「五大案」便惹來不少爭議,雖然沒有反映在民調支持度上,但對柯文哲來說卻是「蜜月期」結束,特別是當他接受議會與市民監督後,選前所創下的神話也開始面臨各項檢驗的挑戰。
 
2016年可說是柯文哲最難過的一年。他的支持度在鼎盛之時一度高達8成,到了2016年,先是因為內湖塞車、復興北路建置自行車道等交通問題,以及小燈泡事件,在4月時跌到5成6,接著更因市政遲遲看不到成效,7月時再跌到4成2。
 
其後,2016年9月時又有砍敬老金事件,直到該年的12月,柯文哲的施政滿意度只剩下3成2,從第一名的神壇跌落到全台倒數第二,也被外界酸成「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儘管在2017年先後因為台北燈節、世大運的成功舉辦,讓民調回升,但都難以回到昔日鼎盛榮光,但到了2018年,柯文哲又因爲「兩岸一家親」道歉態度反覆的「歹勢事件」,再次讓自己的支持度受到挑戰,甚至跟當時力拼連任的主要對手丁守中出了民調黃金交叉。
 
在去年的連任之戰中,柯文哲方面本以為2018九合一選舉可以複製2014年的熱潮,除了再辦海選徵才創造話題外,仗著執政者優勢,不論對手如何批評、激將,仍堅持到最後期限才請假跑選舉,但沒想到民進黨最後仍推出姚文智出馬競選,一路參選到底的過程,讓某些人期待的棄保效應胎死腹中。開票當天,姚文智的得票比預期高,藍綠歸隊左右一拉,柯文哲在驚濤駭浪之中僅以3千餘票險勝,這樣的結果也讓柯陣營對民進黨的不滿一口氣爆發,雙方關係自此更趨微妙。
 
連任過關後,柯文哲爭取總統大位的企圖越發明顯,面對旁人勸進,他不但多次走出台北市南下與支持者、柯粉俱樂部互動、測試聲量,希望彌補2018年選舉最弱的陸軍一環,甚至在今年3月出訪美國,希望藉由跟美方智庫、政要打交道,取得最基本的支持與理解,替未來的競選鋪順利路。

接下來,柯文哲5月、6月還將接連出訪日本、大陸,動作不斷的背後或許沒有明說,但從他平常訪問的隻字片語即可看出,「做好準備」這句話一再重複,柯文哲的下一步,藍綠陣營都看在眼裡。

▲雙城論壇晚宴19日登場,台北市長柯文哲(右)在台上與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周波(左)舉杯致意。(圖/ETtoday攝影團隊攝)
 
不看好柯文哲挑戰總統大位的人認為,柯文哲在兩岸的政策與態度立場會受到詬病,當藍綠對決進入白熱化的階段,善意者覺得柯文哲搖擺不定,激進派甚至直指柯是賣台者。另外,對內,柯文哲或許可以用理念與執行力說服支持者,但對外不論在兩岸或是國際,他拿不拿得出相等份量的論述與作為,也是會受到質疑的一點。
 
柯文哲在2014年趁勢而起,力圖在執政所及範圍內貫徹「白色力量」的精神與承諾,但最後還是得花上2年多時間才進入狀況。5年前那位脫下白袍力圖改變台灣政治、衝擊藍綠的「阿北」,所得到掌聲與支持度在這幾年的確創下了首都奇蹟,但要競選台灣領導人的這一局,想再上一層樓,該思考的問題是,當初支持他的粉絲們為何熱度消退,走出了網路跟台北市,要如何號召更多的柯粉站出來表態支持這位每天在嗡嗡嗡的「阿北」?

另外,柯文哲因2014祭出終結藍綠惡鬥的訴求而勝選,但卻因為團隊缺乏施政經驗而遭市民質疑,驚險連任市長之後真的適合挑戰國家領導人嗎?畢竟,台灣真英雄一旦位居領導人地位,需要凸顯的是不藍不綠的特質,不再以二分法撕裂人民情感,有經驗、懂得國家運作、具備執政能力的人,才能引領台灣繼續走向正確的道路。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