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科技戰!探病政策大轉彎 北榮研發「歐八碼」讓家屬來

▲▼    陳時中視導醫院超前準備情形11點台北榮總         。(圖/記者張一中攝)

▲台北榮總在疫情爆發後設置發燒篩站與問診區。(圖/記者張一中攝)

記者嚴云岑/專題報導

新冠肺炎爆發4月餘,隨著境外移入趨緩,全民也暫時放下緊繃神經,迎接期盼已久的清明連假。就在連假開始的第一天,台北榮總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卻不敢鬆懈,自下午2時起,便緊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直播,當指揮官陳時中一宣布,「即起所有醫院禁止探病」,他馬上從椅子上彈起,召集資訊團隊衝回醫院,向晚間6點的探病家屬宣布禁令。

讓他心急的,不是4月1日才推出的「預約探病APP」還沒正式上路就遭腰斬,而是眼前800多位探病家屬,有人遠從中、南部上來。讓探病,有悖指揮中心指示;不讓進,卻顯得醫院不通情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晚間5點,家屬陸續來到台北榮總中正樓門口,開始進行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是否群聚)等檢查,李偉強與護理部主任明金蓮、醫療事務組組長簡淑芬等人都已在門口待命。排隊紅龍緊急架設新的告示牌,提醒患者:明天就不能探病了。

▲指揮中心禁探病,北榮排隊情況。(圖/李偉強提供)

▲4月2日探病禁令一下,北榮湧入探病人潮。(圖/李偉強提供)

新政策與告示牌,果不其然逼出家屬的眼淚。儘管院方網開一面,決定維持4月2日晚間6時至7時的探病,但有仍婦人哭道,「我爸就在ICU(加護病房),你以後不讓我探病,有什麼狀況怎麼辦?」

家屬的悲傷與焦慮,成了資訊團隊加班的動力,在衛福部清楚規範探病原則後,資訊團隊在清明連假期間,便針對APP「大動刀」,將原本的預約探病系統更改為「醫療探病系統」,由院方針對有需要的病患家屬,主動發出俗稱「歐巴馬」的授權碼,家屬完成認證後才能入院。如此一來,不僅讓探病者身份把關更加落實,也讓北榮從疫情爆發以來就推出的科技防疫,多了一份人道的溫馨。

科技防疫最早推 全因院長一句話

台北榮總醫療企劃組4月17日召開資訊會議,針對APP系統做通盤回顧,並針對4月18日即將上路的門診陪病者簡訊預約進行沙盤推演。會議主持者就是李偉強,他逐一回顧新冠肺炎爆發以來,醫院配合指揮中心政策的作為。

1月中旬日指揮中心開放健保卡查詢病患旅遊史,是科技防疫的開端,而促成系統建置,則是源於院長張德明的一句話。

▲▼   陳時中視導醫院超前準備情形11點台北榮總          。(圖/記者張一中攝)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到台北榮總視導醫院超前準備情形,左為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右為院長張德明。(圖/記者張一中攝)

「表單這麼多,以後怎麼蒐集得完?」明金蓮回憶,在疫情爆發後,無論是住院亦或門診病患,都須填寫TOCC,當時院長到病房巡視,看到人手一單張,與護理部堆疊的紙本資料,發出感慨,更強調,「一定要無紙化」。

也因這句話,給了管理團隊靈感,資訊組與醫企部、護理部討論後,花了3天寫出三版結合健保VPN查詢機制的整合系統,最後選定了發放結合口罩實名制發放版本,隨後「事先篩檢非急迫性住院病人及侵入性處置」、「五官科啟動分區診間外查詢旅遊史」等系統陸續建置,讓醫療團隊在資料調閱上一目了然,無須捧著數疊資料海底撈針。

憂陪病文化成防疫破口 預約探病APP接誕生

台北榮總的科技防疫,始於院內管理,但隨著疫情的推演,更逐漸「外擴」。3月初全球疫情大爆發,旅外國人紛紛返台,境外移入個案每天也出現10人以上的增長。李偉強回憶,在看到逐日增加的病患,他想到台灣長久以來的陪病文化,心中警報大響。

「以前醫院是開放空間,誰來探病都不知道;疫情爆發後,雖然各病房已在護理站外設置紅外線體溫量測儀,進到病房前,還需要查核身份,護理同仁是第一線接觸者,溝通也遇到不少衝突。」李偉強說,「因此,我們先訂出探病時間限制,再推出預約APP,透過科技篩選,幫護理同仁多一層把關。」

▲▼   陳時中視導醫院超前準備情形11點台北榮總          。(圖/記者張一中攝)

▲疫情爆發後,醫院全體人員都忙翻了。(圖/記者張一中攝)

台北榮總共有3000張病床,長住病患約在2700至2800人之間,每日探病人次約在800至1000人次不等。李偉強表示,為了讓家屬無需請假到院,北榮自3月9日起,將每日一小時的探病時間限制在晚間6時到7時之間,同日預約探病APP也同步上線,入院前先填寫個人資料、TOCC者,得以免排隊快速入院,但未具強制性。

時間堆移到3月底,隨著境外移入人數達到高峰,各縣市也陸續推出「探病禁令」,但台北市卻遲遲未跟進。看著日漸增加的境外移入個案,台北榮總決定先「自救」,4月1日發布消息,規定4月6日起全面預約探病,APP也跟進改版,但清明連假爆量的出遊潮,也讓原訂計畫大轉彎。

全面預約探病APP遭腰斬 資訊團隊改推「歐巴馬」

4月2日是清明連假第一天,指揮中心已率先推出「社交距離」因應出遊潮,但4月1日晚間與4月2日一早,墾丁大街等各大景點仍出現爆量人潮,人群聚集加上當時還有6名本土個案感染源未明,終於讓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上表態「全面禁止探病」,更提到,「萬一有社區感染源進到醫院,引發院內感染,就麻煩了。」

指揮中心禁令一下,也讓原訂在4月6日推出全面探病預約制的兩大醫院龍頭亂了套,台大醫院在禁令發布時,已過了探病時間,影響不大;台北榮總的探病則是在晚上6點才開始,於是便有了醫護人員衝回醫院那一幕,在家屬的眼淚與怨聲下,結束探病禁令的第一天。

「政府的對策,對病人影響很大。」護理部副主任洪世欣回憶起政策轉彎那天,感嘆道。當防疫巨輪急遽轉彎,病人與家屬被後座力衝擊得猝不及防,給予民眾一條「可行之路」,成了醫療團隊的首要目標。

▲北榮科技防疫戰  。(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北榮總護理部與資訊部、醫務企管部合作,在探病禁令下達的清明連假期間,將預約探病系統改為醫療探病。(圖/記者嚴云岑攝)

4月2日晚間,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宣布,禁止探病政策的三項例外:病情說明、簽同意書、重大醫療處置需要陪伴。北榮資訊室工程師房俊傑,也利用3天假期緊急將原本的預約探病系統修改為「醫療探病系統」,當醫療團隊認為有解釋病情、重大醫療處置需要,便會由護理團隊聯絡家屬,並發放8碼授權碼,讓家屬在系統上登錄,到院後也會發放專屬「陪伴證」,協助辨識身份。

「我們都戲稱這組授權碼為『歐八碼』。」明金蓮笑著解釋,在醫療探病系統推出後,醫療團隊通知家屬的流程並未改變,只是在打電話通知家屬後,以簡訊寄發8位數專屬代碼。新政策推行至今,每天約有400(待確認)多組家屬完成登錄。

科技防疫超前部署有溫度 門診陪病者也能快速通關

推出醫療探病系統的同日,台北榮總亦同步推出「住院預約陪病系統」,4月8日在推出「門診預約病人簡訊快速通關」,4月20日又相繼推出「門診陪病者預約快速通關。」

李偉強說明,台北榮總每天門診量約在6000至9000人次,隨著奧捷旅遊團夫婦解除隔離後才確診,指揮中心也緊縮防疫網,宣布居家隔離、檢疫者,在期滿後仍需自主健康管理7天,為了避免患者一隔離期滿就衝醫院進行其他檢查,北榮4月8日便針對隔日約診病人先查詢國外旅遊史,並針對合格者發出通關簡訊,若為隔離者,則會致電請其改日再來。

▲陪同就醫快速通關 北榮再推線上APP。(圖/台北榮總提供)

▲北榮針對門診陪病者也研發快速通關系統。(圖/台北榮總提供)

不過,簡訊快速通關方便了病人,卻沒照顧到門診陪病者。由於台北榮總病患偏高齡,許多都需要子女或外籍看護攙扶就醫,李偉強在醫院門口觀察,發現有些病患被放行後,仍須在門口等待陪同就醫者過卡查驗,有時甚至要等上10餘分鐘,因此於4月20日再推出陪同就醫者線上檢查旅遊史,減少入院互相等候時間。

「我們已經聽到很多病人反應『期待簡訊到來』。」李偉強笑道,自己在醫院工作了20~30年,「最有親近感的就是這幾個月」,因為科技雖然冰冷,但卻也能讓民眾了解,醫院有風險,會把風險帶給最摯愛的親人或朋友,而透過系統設下的層層限制,也是在嚴峻防疫下透出的些許溫度。

「疫情有一天會結束,但機制會留下。」李偉強表示,北榮的科技醫療已發展多時,此次疫情則是讓醫病運用再上層樓,未來北榮也會持續扮演醫療科技領頭羊,繼續打破冰冷成見,推出更多具有溫度的便民系統。

▼台北榮總科技防疫戰,集結了醫務企管部、護理部、醫療事務組、資訊組等參與。(圖/記者嚴云岑攝)

▲北榮科技防疫戰  。(圖/記者嚴云岑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