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南台別院陶藝展 許清全天目創作陶登場

▲台南陶藝家許清全,在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舉辦「自在‧流形-許清全天目創作陶」陶藝個展。(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台南陶藝家許清全,在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舉辦「自在‧流形-許清全天目創作陶」陶藝個展。(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台南陶藝家許清全11月2日起至12月15日,在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舉辦「自在‧流形-許清全天目創作陶」陶藝個展,當中展出他累積30年經驗所創作的71件天目釉陶瓷作品,包括他前兩年獲得海峽工藝精品獎金獎和最佳技藝獎的「圓融」、「蒼穹」、「匯聚」3件得獎作品。

在2日的開幕儀式上,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館長滿舟法師表示,陶藝家許清全老師因為「從小接觸泥土的美好回憶,靠創作手拉坯找回兒時感動。」許老師把藝術生活化,也把生活藝術化,每一件藝術作品,如同在述說著一個又一個生命故事般的親切動人。感動是最美的世界,星雲大師曾說:「感動就是佛心,感動就是佛性,感動是不可少的修行。一個人每天要常常感動,對於別人所做,要能歡喜感動,自己所做。也要能令人感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清全開展表示,這是他第1次在非官方的民間場地展覽,很高興能有這樣的優良展覽場地。他表示過去嘗試過各種釉藥的創作,但天目釉的黝黑沉靜最符合他的個性。這許多年來很慶幸遇到許多貴人朋友相助,最大的貴人是他的妻子,感謝她一路無怨無悔的相伴扶持。

許清全生於台南六甲,原本從事室內裝潢業。30歲那年1次參訪鶯歌陶瓷業,大受陶瓷藝品所感動啟發,不久便決定開始在工作之餘自學陶藝。由於出身農家,對泥土並不陌生,自習拉坯製陶多年,竟也無師自通。他於2000年成立禧陶工作坊,逐漸將生活重心轉移至陶瓷創作。2007年以一件天目釉作品首度參加台南縣美展競賽,即獲得入選,心裡大受鼓舞,自此就專注於天目釉創作,其後多次參與各項美展競賽,屢獲佳績。

▲台南陶藝家許清全,在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舉辦「自在‧流形-許清全天目創作陶」陶藝個展。(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現年60歲的許清全,於前年參加2017第5屆海峽工藝精品獎,以「蒼穹」獲得陶瓷類金獎,並以「匯聚」獲得不分類最佳技藝獎。又於去年參加2018第6屆競賽,以「圓融」再度獲得陶瓷類金獎,他也是去年10位陶瓷類金獎得主中唯一台灣人。

海峽工藝精品獎原本名稱為中華工藝精品獎,由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臺灣工藝之家協會聯合主辦,是目前兩岸工藝界主辦單位層級最高、最廣受矚目的競賽獎項。其中參賽分為陶瓷類、木竹雕類、玉石類、綜合類等四組。獎項計有金獎、銀獎、銅獎、最佳傳承獎、最佳技藝獎、最佳創意獎,各依評選規則取若干名給獎。

「天目」這個名稱源自中國,但用在陶瓷器上是古代日本人開始。中國宋代時期有許多日本留學僧在浙江天目山佛教名剎昭明寺和禪源寺學習佛法,相傳他們學成歸國時,帶回許多包括建窯的建盞、吉州窯的黑釉瓷在內的大批精緻茶碗。當時大受日本上流社會讚賞,日本僧人就統稱這些從天目山攜回的茶碗為「天目」。其後歷經時代演變,於19世紀日本茶道界將束口深腹高圈足、類似漏斗型的茶碗稱作「天目」。20世紀後半期的日本陶瓷界開始將黑釉陶瓷稱作「天目」,並特別讚賞青瓷和天目所反映的幽玄精神特質。

▲台南陶藝家許清全,在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舉辦「自在‧流形-許清全天目創作陶」陶藝個展。(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許清全說,天目黑釉陶瓷由於使用含鐵量高的黑色釉藥,在窯燒時對溫度溼度十分敏感,失敗率極高。他說即使是現在,他遇到難度較高的創作,也還是只有約10分之1的成功率。但也因為釉藥的敏感特性,使得天目黑釉陶瓷燒製成功後的顏色細節呈現千變萬化,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也是天目特別迷人之處。日本人細分天目的色澤圖紋變化有許多特有名稱,例如曜變、油滴、兔毫、木葉、玳瑁、鷓鴣等等。這次的展覽也可以看到一些不同類型天目的創作成品。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