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暫歇,大陸供應商生產車間趕工出貨。(圖/翻攝界面新聞,下同)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中美雙方12日承諾於今(14)日前將關稅調整為美國「對等關稅」提出前的機制,其中,美國對大陸輸美商品的關稅加徵比例將下調至30%。消息公佈後,在此前高關稅壓力下的大陸供應商們紛紛開始動作,甚至有美商催促提升出貨速度,逐步恢復訂單。
《界面新聞》報導,穆龍生是江蘇華騰個人護理用品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他的工廠此前為美國沃爾瑪、Kroger超市以及其他零售貼牌生產牙刷、牙線等日用品,由於今(2025)年4月以來的中美關稅摩擦,美國客戶停止了向原本合作的中國供應商下單。Kroger就是停止下單的美國零售商之一。
穆龍生表示,儘管受到美國訂單影響,但四月份訂單在歐洲、巴西等地新增訂單的彌補之下,和去年水平差不多持平,現在隨著美國訂單逐步恢復,今年其公司的整個銷售情況也會相對樂觀一些,「我們近期歐洲訂單也在增加,工廠晚上也在開足馬力幹活。」
江蘇艾瑞服飾有限公司業務經理孫青則認為,受關稅摩擦影響,客戶選擇在該公司位於越南的工廠進行生產,但新的協定出台之後,客戶則要求她將一部訂單轉移回中國做,「新訂單都要求7月底之前出貨,而正常情況下外貿訂單週期是90天至120天。即便時效要求高了,但工人也樂意加班保住訂單和飯碗。」
孫青指出,和東南亞相比,由於有27.5%的稅率差,大部分客戶仍會優先在東南亞工廠下單,「今年目前收到的訂單仍然需要犧牲利潤去完成,直到現在,訂單量仍然沒有恢復到去年同時期的水平。」
穆龍生強調,美國客戶想在中國之外尋求可替代的生產廠商並非易事,部分美國客戶在尋求替代工廠未果後,又會轉而與中國企業合作,但對中國供應商而言,過去一個月的經歷也讓他們更加注重風險防範,「未來遷廠或尋求全球範圍內更多訂單,而不能只押寶美國單個市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