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的定義? 新華國際時評: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於人」

▲▼流浪地球。(圖/CFP)

▲電影《流浪地球》劇照。(圖/CFP)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新華社7日發表一篇題為「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幻」的文章指出,科幻的核心,並非預言烏托邦或者反烏托邦,而是幫助人們以全新角度審視自身環境和處境,警示人類在技術、文化、倫理等領域可能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另類」解決方案;而從螢幕回歸現實,科幻同樣提醒人們用另一種視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種種選擇和挑戰。

文章表示,著名導演卡麥隆(James Cameron)對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說「祝中國科幻電影之旅好運」,這部科幻電影在引發「宇宙級鄉愁」的同時,更撬動了人們對中國科幻作品未來的期待。據《紐約時報》指出,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的小說,講述一個「拯救人類免於滅亡的奮力一搏」的故事。作者劉慈欣的作品敘事宏大、探索深入,講述人類在危險宇宙中的境遇時顯得愈發真實。

儘管早期科幻作品中提到的機器人、人工智慧已逐步變成現實,但即使是重量級的科幻作品,對未來的想像也有大半沒有實現。文章提到,的確在「激發想像力」或者「激勵人類探索未知」的方面,科幻的作用堪稱顯赫。

▲▼流浪地球。(圖/CFP)

▲電影《流浪地球》海報。(圖/CFP)

文章指出,雖然「科幻」一詞在二十世紀才正式提出,但早在公元2世紀,被認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臘語小說《真實的故事》中,就已出現關於星際旅行、外星生命、星際殖民和戰爭、人造生命等內容;但科幻的作用又不僅如此,一個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於「人」。

文章說,科幻大師艾西莫夫將科幻定義為「關注科技進步對人類影響的文學分支」;美國著名科幻作家薩金特則將科幻定義為「思想文學」;然而科幻作品在西方開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類最初進入太空的時代,也是人類開始逐漸意識到地球正面臨環境、資源等種種嚴峻挑戰的時代。

「該如何避免陷入『我們會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樂觀,或者『反正災難終將到來』的盲目消極?人工智慧、基因工程等新技術迅猛發展,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改變和挑戰?人類疆界不斷拓展,我們該何去何從……這些都是科幻探討的重要議題」。文章強調,因為「不論是東方還西方,儘管關注的議題不同,不少科幻名作擁有共通之處,那就是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憂思,對人類情感的描摹」。

▼吳京。(圖/CFP)

▲▼流浪地球。(圖/CFP)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