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行星上採礦? 葉培建:10年內中國就可以做到

▲葉培建獲頒「葉培建星」命名銅匾、命名証書。(圖/翻攝自中國太空網的微信)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科院院士葉培建8日表示,小行星上的資源開發將是未來航太發展的方向之一,「我國只要去做,10年內就能開展示範性工程﹔要實現大規模開採,大約需要50年左右。」月球和深空探測領域技術負責人黃江川表示,中國應在「十四五」(第14個5年計畫)進行一次指標性的探測任務。

在小行星探測學術會上葉培建表示,利用小行星天體自身的軌道特性、物質特性等,開發的可能性有很多,例如有些小行星稀有金屬含量是地球的數倍,價值數十億美元,小行星本體也可以作為太空基地進行開發,目前主要的方案,包括將其作為資源開發平台和星際航行平台。

資源開發平台的計畫是,捕獲一顆小行星,將其控制在可達範圍內,然後使用機器人進行資源開採,將小行星上的稀有資源送回地球,或直接利用小行星的礦物資源,在太空軌建上建造工程,該計畫的長遠規劃是將小行星作為太空中轉站,為人類建立空間設施及星際航行轉移系統提供基礎材料,以利展開更深遠的探測任務。

但目前在技術上還有很多需要突破的的地方,葉培建表示,小行星探測在「選、探、控、用」等方面涉及諸多關鍵核心技術,對於選擇並到達的小行星目標,需解決如何在近距離實現小行星操控作業的問題,包括消除小行星的自旋,偏移它的軌道或將其轉移至目標區域等。

葉培建表示,對小行星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時,首先要攻克原位資源利用技術(ISRU),這是勘測、獲取地球外天體的天然或廢棄資源,用於維持可長期在地球外生存產品和服務的技術,包括對目的地的勘測、勘探,原始資源的採集和預處理,將原始資源轉化為推進劑、能源、生保等消耗品的加工生產過程。

會上,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長楊戟向葉培建頒發了「葉培建星」命名銅匾、命名証書。據瞭解,紫金山天文台於2007年9月11日發現了國際編號為456677號的小行星,推薦命名為「葉培建星」,並在今年1月12日獲得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