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勢力滲入俄羅斯 親近的朋友還是親近的敵人?

▲▼中俄邊界標誌。(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中俄邊界標誌。(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文/節錄自《連結力》

當超過40億人在從東北亞到東南亞、再到南亞的弧形帶上彼此推擠時,摩擦是無可避免的事。想要消散龐大人口被抑制的能量,唯一方法是促進他們之間的流動。中國現在的鄰國數量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雖然近幾十年來曾與越南和印度交戰,現今它的戰略是避免衝突同時致力於控制供應鏈。其結果將是一幅以七世紀前縱橫歐亞大陸的無敵蒙古帝國為師的機能性地圖。

中國和俄羅斯已變成供應─需求合作夥伴,而非地緣政治集團。俄羅斯有土地和資源;中國有人和資金。俄羅斯的基礎設施陳舊腐爛;中國可以在五年內重建它。描述中俄關係為反西方聯盟是錯的,因為俄羅斯領土完整的長期威脅莫過於中國吸收它的整個東方側腹。它們的關係事實上凸顯出再也沒有可靠的聯盟了,而只有互補關係──權宜的交易軸線,遵循「親近你的朋友,但更親近敵人」的格言。

▲▼俄羅斯烏拉山脈印高峰Mount Narodnaya。(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俄羅斯烏拉山脈。(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俄羅斯實際上有兩個:烏拉山脈以西、面向歐洲的人口中心,以及烏拉山脈以東遼闊的西伯利亞地區──這裡是「歐洲俄羅斯」的七倍大,人口卻只占不到十分之一。我們的地圖並未呈現中國人在俄羅斯東部地區季節性和永久性移民的程度,其中有許多往返兩國的貿易商和以俄羅斯木材及礦產製造產品的工廠經營者。他們與不到五百萬名留在此區的俄羅斯人──近半數是突厥人、愛斯基摩人和其他少數族裔──通婚,加速該地區變成一個混種的中國─西伯利亞文明。

為了確保僑民在俄羅斯的人身安全、民權和高品質的服務,中國可能開始派駐私人武裝警衛,並發放護照給遠東地區的混種和少數族裔(正如俄羅斯在阿布卡西亞、克里米亞等地方的做法)。但中國無意驚擾它與俄羅斯邊界的法律地圖,而只在意事實地圖。畢竟任何武力造成的邊界變動,都可能引發俄羅斯採取唯一能保衛這片偏遠領土的報復:核子武器。

另一方面,事實地圖正快速變得類似十三世紀蒙古皇帝忽必烈的地圖,他的欽察汗國統治現今的西伯利亞和韓國,征服整個中國,最遠達到烏克蘭和伊朗。正如很有創意的製圖師傑考布斯(Frank Jacobs)形容的:「邊界就像愛情一樣,只有雙方都相信,才是真的。」

當第一座跨越黑龍江進入中國黑龍江省──該省和滿洲其他兩省的總人口超過一億人──的鐵路大橋完工時,俄羅斯的鐵路終點很快將抵達中國境內。俄羅斯天然氣的情況也一樣。二○一四年,普亭與習近平簽訂四千億美元的協議,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將開發新西伯利亞天然氣田,並興建一條新西伯利亞東部管線,每年運送三百八十億立方公尺天然氣到中國(約占中國每年需求的二○%)。

過去俄羅斯不願將能源供應直接運送到中國──唯恐自身變成受制的供應國。但隨著能源價格沉淪和普亭在西方制裁中尋求公關上的勝利,俄羅斯被迫簽訂有利於中國的長期合約。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甚至同意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NPC)入股其龐大的萬科爾(Vankor)油田,承認這麼偏遠地方的資源將只會有一個顧客。不僅烏拉山脈把俄羅斯一分為二,其供應鏈也是如此。

普亭同意中國入股俄羅斯石油公司。(圖/路透社)

普丁與大陸副總理張高麗會晤,邀請中方入股俄羅斯石油公司。(圖/路透社)

俄羅斯的「轉向」亞洲比美國還早許多年,而且包括指定其最大的太平洋前哨海參崴為「自由港」,降低關稅和設立特別區供後勤、工業、船舶維修、休閒和農業使用。我在二○一○年七月駕車旅行到蒙古期間,俄羅斯正陷於該國本世紀最酷熱的天氣,野火在全國各地肆虐,濃重的煙霾籠罩城市,總共造成五萬六千名俄羅斯人喪生。嚴重的作物歉收迫使克林姆林宮禁止所有穀物出口,導致全球小麥價格暴漲。

在未來幾十年,氣候變遷將加速俄羅斯供應鏈與東亞整合。拜全球暖化所賜,俄羅斯將再也不必在國內糧食市場和國際出口之間做選擇。俄羅斯的暖化速度比世界其他國家更快:隨著其永凍層融化並往北撤退,富含天然磷肥料的廣大肥沃土地將可用來種植更多糧食──大多數供應給中國。

俄羅斯目前的出口僅限小麥和植物油,但未來將變成禽類和魚的主要出口國──也許將達到目前伏特加出口數量的兩倍之多──礦泉水也將是項目之一。但在俄羅斯的淡水裝瓶並以卡車運往歐洲雜貨店和咖啡館之前,它可能先滿足中國無饜的口渴。和加拿大領導人遲遲不願出口淡水不同,普亭的天然資源部長楚特涅夫(Yury Trutnev)二○一○年宣稱:「我們不要買沛綠雅(Perrier)⋯⋯我們必須把自己的水賣到國外。」

把俄羅斯北方的河水引流到南方的計畫,例如「北方河流轉向計畫」,可追溯到五十年前的赫魯雪夫時期,他發現河水流到北極「無用」,不如用來供應農業和工業。在一九七○年代,數枚十五千噸的核彈被用來為伯朝拉─卡馬運河(Pechora-Kama Canal)夷平土地,以連結西伯利亞的河流與較接近歐洲的窩瓦河盆地支流(其結果是一個巨大的原子彈坑,現在用來做為捕魚湖)。這些都是幾十年前的計畫──在中國十五億人口開始面臨嚴重缺水前。

中國──向來以水利文明著稱──數千年來利用水壩、運河和灌溉,引導河水流向人口聚集處。西元五世紀的大運河連結黃河和長江,從北京通達杭州,至今仍是世界最長的人工河。現代中國擁有龐大的可回收水資源,但水資源所在位置不在人民居住的地方。

由於中國六○%的水供應位於南方和西方,而大多數工業使用位於北方和東部沿海,促使中國斥資逾四百億美元進行雄心勃勃的南水北調計畫,把西藏喜馬拉雅高原豐沛的水,經由三條路線抽調到華北。控制河流意謂控制國家──在過程中遷移數百萬人,並改變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 River)的流動模式,影響下游仰賴河水的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的十億人。

類似的俄羅斯北水南送水利工程,可為數億名都市中國人提供飲用水,灌溉愈來愈稀少的可耕地,甚至用於工業和用水密集的水力壓裂頁岩氣開採。不用說,中國早已想透這一切,並已派遣黃河水利當局代表前往俄羅斯,為這麼龐大的水利運河計畫展開初步討論。距離遙遠並繞過山脈的汲水,需要龐大的發電和電力站,不過俄羅斯能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俄羅斯的水終將灌溉更多俄羅斯和中國土地上的作物。唯一的問題是,中國對糧食供應鏈能控制多少程度。

時報旅遊玩家帶路,推出蒙古+貝加爾湖西伯利亞鐵路之旅。(圖/時報旅遊提供)

西伯利亞鐵路。(示意圖/時報旅遊提供)

歐亞大陸資源的地理條件比蘇聯偶然的政治邊界更早存在:地面上的政治控制,可能最終取決於誰最能與地面下的商品相連結。俄羅斯和印度正攜手前進──在中國同意下──計畫興建一條三百億美元的油氣管線,從阿爾泰地區經由中國西部通到印度。這條北─南能源軸線將經過中國東側與阿富汗邊界處,稱為瓦罕走廊(Wakhan Corridor)的一小片地方,這條走廊也毗鄰塔吉克和巴基斯坦。

最能揭露未來地緣政治的事物,莫過於追蹤地面上的基礎設施計畫。競爭性連結提醒我們,軍隊在最後勝利中扮演的角色極為有限。現今,美軍遺留在當地價值五億美元的G222運輸機被當成廢金屬賤賣的同時,中國正進一步在這個遭戰火荼毒的國家中四處進行基礎設施計畫,以通達另一個尋求在歐亞大陸新絲路重獲一席之地的古文明:伊朗。

本文節錄自《連結力:未來版圖》 聯經出版

原著:帕拉格‧科納(Parag Khanna)

譯者:吳國卿

《連結力》封面。(圖/聯經出版提供)

▲▼《連結力》書封。(圖/聯經出版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