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3萬冊攝影集 見證入夜至破曉的太陽花學運

文/劉康彥 

圖/《天光 太陽花學運攝影集》製作團隊提供

2014年3月18日,當手無寸鐵的學生與群眾衝進立院的那一刻起,縱使引發社會爭議,質疑手段與訴求的合理性,但就結果而言,確實撼動也打亂了執政黨原有的對中貿易政策。長達585小時的佔領,來自全台各地與海外僑民的串連支援,見證這座島嶼的淚水與鮮血,有一群編輯及設計人,在學運進行過程中,悄悄許下用書本長存記錄的願望,要讓台灣人「不再陷入健忘的迴圈」。

經過4個多月製作,《天光 太陽花學運攝影集》將於8月10日正式發表,《ETtoday》記者獨家專訪製作團隊總編輯陳小剛,副總編輯林怡亭、內頁設計李君慈,以及記錄戴郁文,經由他們口述,讓讀者再一次從黑暗中迸發勇氣,找尋遠方充滿希望的天光。

▲攝影集總編輯陳小剛(左)。

黑暗中不令人恐懼
因為期待明日天光

2014年3月18日晚間9點20分,原本在濟南路舞台上聲嘶力竭,要求馬政府退回服貿協議的學生與公民團體,霎那間衝進立法院側門、攻佔議場,全台輿論與情緒頓時被此事牽引,卻沒有人知道這場抗爭能持續多久,又有多少人願意加入。凌晨數波警力攻堅未果,聚集立院周邊的人潮已讓交通被迫中斷,大家似乎心照不宣,如果沒有等到執政黨具體承諾,誓不甘休。

3月22日,行政院長江宜樺前往立法院外探視抗爭群眾,並與學生代表林飛帆、律師賴中強進行公開對話,卻因過程毫無交集,江宜樺最終遭掌聲請回、狼狽離開。

由於抗爭遲未獲得正面回應,加上訴求出現紛歧,23日當晚,部分主張採取更積極行動的抗爭者轉往行政院,當人民手挽著手、或坐或躺之際,政府卻自午夜開始出動鎮暴警力、水車進行強勢驅離,哀號、哭叫、嘶吼、靜默、憤怒、驚慌、無奈、不解和沮喪,各式各樣的情緒混雜在漫長黑夜,縱使退至忠孝東路的人潮終被無情水柱沖散,但天邊依舊綻出亮光,要我們相信「一切還來得及」。

攝影集的初始播種

攝影師陳小剛,下意識帶著相機趕赴行政院現場,但當時警察已圍在外面,許多民眾都在喊叫、聲援,「我拿著相機要拍,但我發現我拍不下去,一直發抖,倒不是害怕,而是整個現場太多情緒在裡面,沒有辦法很成功捕捉畫面」,即使如此,卻加深小剛要記錄整件事情的想法。

經歷政院衝突,小剛一直在想,這麼多人帶著相機到抗議現場,努力捕捉自己的觀點,照目前資訊快速流通的情況,如果照片只放在網路,一定很快遭到「遺忘」,不如透過募集的方式凝聚成一本書,既可以收藏,又能傳遞溫度與厚度,小剛重申,一開始的想法真的很簡單,「只是希望大家不要這麼輕易遺忘這件事情」。

三人核心
兩天成形

一本攝影集的編輯團隊,除了總編輯以外,至少還要有內頁與封面設計,小剛想起認識近3年且有合作經驗的李君慈(橘子),打算邀請她擔任內頁設計;至於封面設計,小剛則找上曾合作過的知名設計師聶永真。小剛說,當時永真還忙著處理紐時廣告,問他可不可以幫忙,「他非常爽快地說好啊!」只用了短短兩天,三人核心團隊便順利到位。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
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由於小剛希望攝影集能夠讓更多國人與外國朋友擁有,並盡量能以最好的美感及品質製作,因此,背後龐大的製作成本必須透過集資及預購的方式克服。

4月3日,小剛開始在集資平台募集訂單作為出版費用,同時公開募集照片與志工,1個月內總計募得新台幣7,450,119元,以及800多位攝影師、1萬3千餘張照片;至於製作團隊,小剛則先後招募2批志工,起初以編輯、設計為主,後期則根據出版需求,加入校對、公關與記錄,每個人都是利用下班與休假時間,相互開會激盪,說服別人、也被別人說服。

第一批進入團隊、擔任副總編輯的林怡亭說,4月初馬上進入一個禮拜3到5次密集開會的過程,通常都開到晚上10、11點,大家再分頭趕車回家,一開始都隨意找間咖啡館聚會,還得掏錢消費。因此,當她意識到這件事情恐怕會拖很長時間時,決定向友人商借閒置空間作為開會場所,所幸對方也大方出借。

▲攝影集送印期間,團隊成員輪流至印刷廠盯印,也有人負責探班、送宵夜。

溫度、靈魂、天光、攝影集

小剛說,整本攝影集主要有5個篇章,分別是「入夜」、「暗夜」、「拂曉」、「破曉」與「啟程」。我問他,是以「323行政院事件」為主嗎?他手指著目錄告訴我,行政院只放在「暗夜」。

衝進立院佔領議場的前幾天收錄在「入夜」,行政院衝突與清晨忠孝東路的驅離則放在「暗夜」,「拂曉」主要是議場內外民眾的生活畫面,「破曉」完全聚焦在330大遊行,至於「啟程」則是出關前後的日子。

小剛說,「其實不只是事件不一樣,照片的情緒也都不一樣,看了就可以感受,照片數量也非均分成五等份,而有起承轉合」,他強調,「我們特別想傳達群眾力量這件事,因此拂曉、破曉佔了整本書快一半以上」。

談到書名「天光」,小剛說,一開始在集資網頁上只寫著「太陽花學運紀錄攝影集」,但經過內部討論與照片蒐集情況,發現這本書很難定位為「純紀錄」,也不可能放入所有人的照片,乾脆就給它一個符合主軸的書名,賦予這本書該有的溫度與靈魂。

▲由聶永真跨刀設計的攝影集封面。

架梯爬入
翻頁進入

攝影集的封面,是一張民眾架長梯,試圖攀入行政院的照片,封面原本有6、7個版本在做挑選,最後只剩下2張照片陷入抉擇,乾脆一張當封面,另一張做封底。橘子指著封面照說,「這一張的決勝關鍵,在於它有一種靜物的感覺,一方面感覺平平的、色調很好看,又很具象徵性,帶有一種『進去』的感覺,就像是要進入這本攝影集;至於封底照,時代感很強、粒子很粗、張力很夠,很扣合這本書的概念」。

▲針對入選第3階段的照片,團隊以公開透明的方式進行最後評分。

三階段挑選照片

照片挑選共分3階段,前兩個階段屬於海選,將格式不符、檔案太小,或無法印刷的照片剔除,等到章節確立後再將照片分類。小剛說,「有些很難分類,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或是品質不太好,沒有到非留不可的照片就會剔除」。

決定照片去留的第三階段,團隊會依據「事件性」、「畫面結構」與「象徵性」進行評分,包括是否捕捉到重要事件、畫面結構好不好看,以及能否明確感受創作者要傳達的概念,都是給分的條件,如果按照分數比例,事件性、畫面結構都是2分,象徵性則是1分。小剛說,收錄進攝影集的照片都是4到5分,只有極少部分是3分。

我問在場成員,誰有資格、權力進行評選?負責會議紀錄的戴郁文說,沒有甚麼資格跟權力的問題,只要當天會議主題是挑選照片,出席的夥伴都可以表達意見,只是每個人背景不同,挑選相片的視角未必一致,出現爭議時,就會出現相互說服、拉票的場景。

我轉過頭面對小剛,要他舉個說服他人的例子,只見他一邊笑著翻找照片,一邊向我解釋,「落版的時候,這一跨(頁)是我蠻堅持的」,左圖是兩個人十指交扣,右圖則是「親密戰友」林飛帆與陳為廷的合照。

小剛說,「我覺得可能有參與學運、比較深入的人,知道『無限期支持帆廷』,一般沒有在看網路這塊,會覺得這只是攜手向前、走向未來的照片,但我想安插稍微輕鬆的橋段,讓那些知道的人會心一笑,我還蠻堅持要放,雖然有人擔心會不會太趣味,但還是被我說服了」。

公開透明
坦誠溝通

談起意見不同,怡亭倒是很稱讚小剛,形容他對每個成員想法的尊重度「超乎她的想像」,而郁文也有個印象深刻的例子。某次開會,她針對作品拍攝地點的標示方式提出質疑,原本只標記大範圍城市名稱,譬如台北、高雄,但學歷史出身的她,認為應該提供讀者更詳盡的標示以便查找,或是更進入照片場景。

由於郁文提問的時間,已非常接近出版,對於負責設計或校對的成員,其實極具壓力,何況這是前期工作的決策,她是後期才加入的成員,但當天在場的人還是非常有耐心的聽完她的想法。

郁文說,儘管後來仍沒有完全實現她的主張,但仍有折衷。她有感而發,覺得從報名到參與這個團隊,從頭到尾都講究「公開透明」,即使後來的第2批成員有很多意見,但彼此仍願意坦誠溝通,她強調「光是落實這件事情就花了很多精神」。

縮小自我堅持
放大作品心願

確定收錄哪些照片後,製作團隊與攝影師約定某天下午見面,完成授權儀式。我問小剛過程中有沒有發生趣事,他說,有趣的事喔,應該就是大家看到永真很興奮吧!

只跟攝影師短暫相處一個下午,小剛覺得,倒不是有趣,應該說「感動」。大家提的問題都是屬於攝影師關心、在意的點,聽起來感覺很親近,他們也提供團隊很大限度,包括修照片、裁切,或去掉浮水印等等,讓他清楚感受到「願意把作品某部分堅持縮小,共同把攝影集完成的心願放大」的氣氛。小剛說,「講真的那天感覺非常好,可以和他們一起完成,相信大家都有同樣的心情」。

▲製作團隊與攝影師進行授權儀式,持麥克風者為負責封面設計的知名設計師聶永真。

極限99小時

落版的下一步,就是送到印刷廠送印。那段時間,團隊成員日夜輪班,終日與機器為伍,前後耗費99個小時才印完3萬本。小剛說,攝影集講求顏色,尤其這次是募集來的照片,成品對攝影師非常重要。

為了表達對作品的尊重與顏色準確性,所有工作人員的電腦都必須先送去校色,為了檢視有無印壞,哪邊要黑一點、白一點,就必須到現場盯印、跟師父溝通。小剛特別提到了聶永真,「即使永真非常忙,他也跟著我們一起通宵」。

通常盯印是設計的工作,但橘子覺得從盯印這件事情,看得出團隊成員十分有趣。她說,原本大家都沒有CMYK的概念,但一起去盯印、討論後,大家很快就可以輪班顧,「有種大家都已經上過課的感覺」,至於沒輪到班的人,就輪流送保健食品來打氣鼓勵。

▲極限99小時盯印,決定最終成品的品質好壞。

不是只有做自己覺得很開心的東西

攝影集的產出過程,難免遇到挫折或難題,小剛自認最難的地方,是一開始在思考主軸時。他說,「因為我沒辦法只有做我自己覺得很好、很開心的東西,畢竟這本書的規模,要考慮的點就更多」,當然提出很多意見被打槍,也會感到挫折,但他認為,與其說是挫折,不如說是在做決定時,要想非常多,而非單純自我預設這樣做很好就好了,這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經驗。

7點半不必再開會了

8月10日是《天光 太陽花學運攝影集》正式發布的日子,我問所有人,之後呢,又要各自回到既定的生活軌道了,心境上如何,會落寞嗎?

小剛先是嚷嚷,最近忙死了,但夜深人靜、午夜夢迴時仍會思考,沒想到「我們就這樣走過來了」,下一步他不太敢想會是甚麼樣子,畢竟還有蠻多任務,沒有隨著出版而結束,包括寄送、聯絡國外圖書館以及展覽的事情。

郁文則說,她不會感到落寞,因為本來就知道甚麼時間點會完成,現在就是抱著期待成品的心情,只是不知道不同領域的朋友還有沒有機會聚在一起,確實是有些失落。

怡亭和小剛一樣,最近的忙碌狀況,讓她沒有時間多想這些。她說,「現在到了這4個月的最高峰,沒有餘力去想,如果落寞就落寞吧,至少也有個東西產出。」

橘子負責的工作較早告一段落,她無奈地望著大家說,「我現在應該是最閒的,現在就正在落寞」,怡亭笑著對橘子說,難怪你每次7點半(固定開會時間)一到,就會下意識地問其他人在幹嘛、在哪裡,果然已經被開會這件事制約了。

▲李君慈(橘子)與陳小剛,是合作多次的好夥伴。


評價

小剛說,攝影集出來後,會有甚麼評價也不是沒想過,但也沒甚麼好特別去想,這個團隊來自許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包括編輯、設計與攝影,大家用自己的專業角度去評估攝影集,是可以過關的,這樣就夠了,我相信一個東西出來有好有壞,評價一定無法統一,但我很確信它是一個很好的東西,相信大部分的人也會跟我們一樣。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