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煮反而更貴?專家教買菜省錢7招 貨架「這位子」東西最貴

▲▼超市,買菜,購物,蔬菜。(圖/CFP)

▲專家建議買菜後應立即規劃菜單避免浪費。(示意圖/CFP)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在通貨膨脹、外食費用逐漸增加的情況下,許多民眾選擇開始自煮,在省錢的同時還能兼顧健康,但美國《哈芬登郵報》(HuffPost)提醒,提醒消費者在超市購物時應避免7大錯誤和陷阱,以免想省錢卻陷入「過度消費」的窘境。

1. 未精確掌握飲食開銷
專家指出,掌握實際飲食支出是節省開銷的第一步。許多人雖設定了每周或每月的預算,但實際上卻無法控制支出,導致超支。建議消費者保留購物收據並詳細記帳,根據預算調整購買計劃,逐步縮減開銷,這樣更容易持久地達成節省目標。

2. 缺乏明確的菜單計劃
許多人購買食材後,卻沒有詳細計劃如何使用,導致食材變質浪費。專家建議,購物後應立即制定菜單,並在日曆上標註準備和烹飪的時間,這樣可以避免因疲勞或懶惰而未能開伙。

3. 買菜前未檢查家中存貨
出門購物前,應先檢查冰箱和食物櫃,這樣可以避免重複購買。專家建議定期優先使用家中現有食材來準備餐食,減少購物頻率,同時降低開銷。

4. 肉類消耗過多
對於喜歡吃肉的人來說,減少肉類消費可能有些困難。然而,減少肉類攝取不僅有益健康,還能節省費用,例如,可以將某道菜中的肉量從600克減至450克,並將多餘的肉品冷凍,幾次下來就能積累成一餐的份量。

5. 忽視冷凍食品
購買冷凍農產品可以節省開銷,且不易變質。專家建議選擇成分簡單、無多餘添加的冷凍食品,這樣既經濟實惠又健康。

6. 調味料和香料買大瓶裝
小瓶裝的調味料和香料雖然美觀,但價格較高。經常使用這些產品的家庭應考慮購買大瓶裝,並重複裝入小瓶中使用,這樣可以降低長期成本,乾麵條、穀物和燕麥片等雜糧類也適用這一方法。

7. 避免購買貨架視線高度的商品
消費者往往忽略貨架視線高度的商品價格較高。專家提醒,購物時應多加比較,不要只選擇方便拿取的位置,因為這些商品通常價格較貴。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