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平均讀12年書…大陸才7年 網:躲學校哪有競爭力

▲▼高教專題搭配示意照。高教崩壞、高教、大學校園、大學生、高等教育、台大、台大校門(圖/記者季相儒攝)

▲台灣就學的年數算平均,但大學排名下滑,也讓人擔心「質」。(圖/記者季相儒攝)

記者盧映慈/綜合報導

教育部公布「我國與主要國家人類發展指數(HDI)」,台灣平均就學年數比香港、中國、日本更高,基本上幾乎每個人都能讀到大學畢業。但「高度發展」的高等教育也讓人擔心,對照之前的排名下滑、少子化的衝擊,還有低薪的環境,念書好像已經變成「逃避現實」的途徑。

平均就學年數是指「25 歲以上成人實際受教育之平均年數」,台灣在2015年的比較中,以11.9年位居亞洲國家中間,大約是高中畢業左右,但歐美國家平均高於亞洲國家;不過比較「預期就學年數」,2015年中,台灣以16.6年高於其他亞洲國家,但低於紐、澳、荷、德,跟南韓、美國相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清大校園,大學校園,學生,大學生(圖/資料照)

▲有人認為,讀書年數長是為了逃避低薪、找不到工作的環境。(圖/資料照)

單看數字,會覺得「台灣很需要趕上先進國家」,但其實紐澳的大學類似台灣的科技大學,以就業為導向,研究型的大學反而是少數,德國有明顯的技職、研究型分流,如果夠優秀的話還可以免學費念大學;但這些國家都有把大學數量控制在範圍內,所以整體國民教育高、卻不會有浮濫的情況。

現在台灣高等教育幾乎入學百分百,但也有許多大學傳出退場、關門,或是欠款、師資不足、人頭學生等問題,像永達、高鳳學院都已經退場,台灣觀光學院學生一入學就要轉學和春技術學院爆出找原住民學生來領補助金等;這些都顯示「重量不重質」的教育已經是個危害,另外,現在研究型、技職型不分流,都以「綜合型大學為名」,學生沒有定位,畢業後還是找不到工作,乾脆繼續念研究所,也拉長就學年數平均。

▲▼2015 年教育領域指標國際比較。(圖/翻攝叫育部官網)

▲2015 年教育領域指標國際比較。(圖/翻攝教育部官網)

對於台灣教育的討論非常多,但不少大學仍覺得「需要政府支持補助」,高中課綱最近的文白爭執、課審委員有學生代表,也讓許多網友認為「這些是大人要決定的,學生自己決定像什麼樣子!」但在變化迅速的現代社會,如果還「等著別人餵食」,反而容易失去競爭力,大學想要的補助是這樣、課綱審查的問題是這樣、就業環境與產業發展也是這樣。

中研院院士王平在今年的「2017科技服務創新論壇」曾表示,大家不能一直想靠政府,為了種種利益、糾葛競爭,會導致「政府就是出錯的來源,保障太多無產值的產業」;如果觀察各國的產業發展,會發現「服務業才有未來」,但台灣還在代工的工業思維,當然沒有辦法進步,「服務業靠的是人文、軟性,還有資訊、軟體」,如果台灣還是重理工輕人文,把服務業當成低階佣人,低薪問題還會持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