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鏽鋼餐具恐把重金屬吃下肚? 達人傳授選購3招

記者洪菱鞠/專題報導

以為改用不鏽鋼鍋碗餐具就安全了嗎?消基會在今年5月份針對25件市售產品公佈抽驗結果,發現有2成產品材質標示不清,長時間使用下,恐怕會將重金屬吃下肚。餐具選購達人俞靈表示,不鏽鋼可分為220、300、400三大類,其中又以編號304和316的「3」系列材質及穩定性較好,而挑選鍋碗、餐具時,建議從標示、品牌、SGS檢驗證明去作判斷,使用上也會相對有保障。

▲挑選不鏽鋼鍋碗、餐具,應留意鋼材標示、是否有SGS檢驗證明,另外也可找自己信任的商家或品牌購買。(圖/特力和樂提供)

擔心塑膠器皿會吃進過多塑化劑,不少人轉而挑選不鏽鋼製,尤其現在量販店、10元商店、五金百貨等業者競爭激烈,為了吸引顧客上門,餐具低價促銷極為常見,俞靈特別以不鏽鋼湯匙、小叉子為例,市面上最便宜價格可以10、20多元買到,等級高一點的,則是要50元起跳,售價相差到5倍之多。「價格」並非判斷不鏽鋼材質是否安全的標準,但低於行情的售價則是提醒消費者應當警覺、留意。

生活中充斥著許多不鏽鋼製品,根據不同用途,產品使用材質也各有差異。一般而言,不鏽鋼可分為220、300、400三大系列,200系列價格低廉,錳含量高,多用於水槽、家電,屬工業器械用途;300系列抗腐蝕性好,適合用於廚具、餐具;400系列錳及鎳的含量低,原料價格較便宜,只能用於輕度腐蝕環境,一般用於醫療、刀具及飾品等。

▲購買餐具、鍋具等用品,不是選了「不鏽鋼」就一定安全,若不慎挑選到不肖業者用200系列製成的器具,反而會溶出「錳」這類有毒物質,不知不覺將毒物吃下肚。(圖/記者洪菱鞠攝)

俞靈指出,即使是不鏽鋼器皿,若材質使用不合規定,最怕會在食物加熱瞬間釋放出毒物,而品質好的不鏽鋼餐具或鍋具,會使用300系列中編號304或316製成,強調耐酸鹼腐蝕、防銹,不過依據國家不同,有的會以「18-8」、「18-10」標示說明,所代表的是鉻、鎳含量比例,鉻有18%、鎳有8%或10%,由於鎳具有耐腐蝕、不易氧化、使材質具延展性等特性,添加鎳的比例多,等級也相對較高。

至於挑選「不鏽鋼」有什麼撇步?俞靈提到,不能單從光澤亮度、重量去判別,最直接的作法是看清產品標章是否明確標出詳細的鋼材編號,並挑選有SGS檢驗證明、信譽良好的品牌或店家。她也進一步補充,過去有專家教導民眾隨身攜帶一塊「磁鐵」測試不鏽鋼的吸力,因為鉻不具磁性,磁鐵若無法牢固吸住就是安全,然而這項作法不是絕對的辨識準則,主要在於有些鍋碗餐具為了增添設計感,在工藝敲打過程,可能會讓不鏽鋼產生微量磁性,或是使用不鏽鋼塗層技術,都會影響檢測結果。

▲不鏽鋼製品的外觀光澤,會有做亮光、霧光等各種呈現,但這只是設計上的考量,不能作為挑選依據。(圖/特力和樂提供)

▲最合格的作法,是將不鏽鋼使用材質編號直接烙在產品上,即使消費者把外包裝丟掉,也不用擔心餐具的安全疑慮。(圖/特力和樂提供)

在正常使用下,不鏽鋼鍋、餐具的使用年限久,一旦出現生鏽、刮痕或凹凸不平狀況就應立即更換,避免溶出「錳」這類有害重金屬的風險,萬一人體吸收過量的錳,會影響神經系統導致錳中毒,造成記憶及睡眠障礙、食慾不振、肌肉痙攣等症狀,甚至有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消費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