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造林」穿綠衣 寧夏長城梁松樹超過1米

▲寧夏固原市10月底進行苗木栽植。(圖/固原新聞網)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因分佈著秦長城遺址而聞名的長城梁,以前山上山下都是光禿禿,除了茼蒿根本沒一棵樹,但近年經過整治後,不僅出現長到超過1米的松樹、刺槐、杏樹,不少農民仍在進行挖溝種樹工程,市林業局副局長王宏表示,像寧夏這樣乾旱少雨的地方,造林任務重,已經變傳統的一季造林為「春、夏、秋」三季造林。

王宏也說,長城梁經過整治後,「現在經常能在山上看到野雞、野兔子,這在以前都很少見。」

長城梁位於寧夏固原市原州區,由於地形主體坡度較高,加之風力、雨水侵蝕和人為破壞影響,這一區域溝壑遍佈,植被稀疏。為了改善當地生態面貌和人居環境,自2009年以來,固原市開始對長城梁一帶進行治理,其中最艱巨的任務是將陡坡推成一層層小於25度的低坡,以保持水土。

寧夏中南部山區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兩三年前的長城梁代表了寧夏中南部山區的典型地貌,但它的綠色「蛻變」卻並非個例。近年來,通過小流域治理、梯田化建設等生態修復措施,寧南山區面貌已大有改觀,植被覆蓋率明顯提高。

數據顯示,寧夏固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覆蓋率分別由2000年的12.8%和35%提高到現在的17.6%和73%,成為黃土高原上的「高原綠島」。

然而導致中國大陸西北乾旱地區生態脆弱的因素除了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外,荒漠化和沙化也不容忽視,中國95%以上的荒漠化土地都集中在西部。

地處毛烏素沙漠前沿的寧夏吳忠市鹽池縣在上世紀80年代土地沙化現象極為嚴重,全縣有75%的人口和耕地處在沙區,「風吹沙子走,抬腳不見蹤」曾是當地的真實寫照。

經過多年的封沙育林和圍城造林,鹽池縣已累計治理沙漠400多萬畝,昔日流動的沙丘被「草方格」固定之後,種植的檸條、苜蓿、甘草等已成為沙區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收入來源。

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局黨組書記趙永清介紹,寧夏近些年已投資40多億元(約新台幣185億)治理沙漠,新建沙漠綠洲20多萬公頃,沙區經濟林果、中藥材、灌草飼料等可再生綠色生物資源不斷增加。

中國大陸近些年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等也都把西北生態脆弱地區列入重點項目區。

趙永清說,西北生態脆弱區多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國家的林業項目在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後,也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除了就地整治,實施移民工程也成為中國西部一些生態脆弱地區治理生態的措施。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僅寧夏就有35萬群眾要搬離生態環境惡劣的中南部山區。

這些地區的整治無疑見證大陸西北生態脆弱區的綠色「蛻變」之路,趙永清甚至表示,「遷出區將來要全部進行封育,讓生態自然恢復。」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