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推首次防衛韌性操演 歐盟呼應公布最新報告:確立7大目標

▲▼總統賴清德主導下27日將在台南舉行第一場「2025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實地演練」。(圖/總統府提供)

▲總統賴清德主導下27日在台南舉行第一場「2025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實地演練」。(圖/總統府提供)

記者陶本和/台北報導

總統賴清德昨天(27)在台南舉行首場「2025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實地演練」,同時也邀請駐台使節出席觀摩,包括美國在台協會、歐洲經貿辦事處、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等13國都到場。值得注意的是,歐盟也同步發布《歐盟整備聯盟戰略》(EU Preparedness Union Strategy),與賴清德的全社會防衛韌性概念相呼應,確立7大目標與具體行動,意在保護歐洲關鍵社會功能,在危機時刻,關鍵設施與系統維持運作與社會穩定。

賴清德27日所主導的這場實地演練,因世界各國都在面對氣候變遷、大規模天然災害衝擊,許多駐台使節都出席觀摩,包括美國在台協會、歐洲經貿辦事處、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德國在台協會、波蘭台北辦事處、英國在台辦事處、新加坡住台北商務辦事處、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印度台北協會、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澳洲辦事處、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芬蘭商務辦事處等13國都到場。

在此同時,歐盟也同步發布《歐盟整備聯盟戰略》(EU Preparedness Union Strategy),並確定7大目標與具體行動,分別為:保護歐洲的關鍵社會功能、提升民眾應變能力、加強危機應對協調、強化軍民合作機制、提升風險預測與前瞻能力、促進公私部門合作、加強對外合作等。

首先,保護歐洲的關鍵社會功能(Protecting Europe's Essential Societal Functions)部分,也就是在危機時,關鍵設施與系統要能夠繼續運作,維持社會的穩定。

根據《歐盟整備聯盟戰略》的報告內容顯示,要為醫療院所、學校、交通運輸、電信等重要基礎設施建立全歐盟統一的最低應變能力標準;同時,要擴大關鍵緊急物資,好比醫療設備、防護裝備、能源備援設施等的儲備體系;以及強化氣候調適與資源管理,關鍵在投資氣候變遷適應措施,確保水資源與安全永續。

在民力方面,其報告也顯示,要提升民眾應變能力(Promoting Population Preparedness),也就是培養全民對於災害風險的認知與自我應變能力,讓社會更具韌性。

其內容指出,要鼓勵每一戶家庭準備足夠應對72小時的基本緊急用品,好比飲用水、食物、手電筒、藥品等;也把危機應變,好比自然災害、火災、恐怖攻擊等,納入學校的課程中,並且每一年都要舉行「歐盟整備日」(EU Preparedness Day)。

在溝通平台的建置上,歐盟也強調要加強危機應對協調(Enhancing Crisis Response Coordination),也就是建立統一的平台與流程,讓歐盟各國在危機應變上可以即時協作。

其內容顯示,要建立「歐盟危機中樞」(EU Crisis Hub),統一調度資源、共享情報、指揮跨國應對行動;也要讓公共衛生、能源、交通、國安等各領域部門可以互相協作。

接著,在強化軍民合作機制(Strengthening Civil-Military Cooperation)部分,是要推動軍方與民防、消防、醫療等部門的合作,提升應變與動員能力。

歐盟將定期聯合跨國演習,模擬各類型危機,好比大規模停電、疫情、恐怖攻擊等,整合軍隊、消防、警察、醫護人員等多方行動力。

提升風險預測與前瞻能力(Bolstering Foresight and Anticipation Capabilities)部分,要建立系統化的風險分析與預警機制,包括建立統一的風險資料與分析模型,涵蓋自然災害、氣候變遷、網路攻擊、生物威脅、混合戰等;也要加強成員國之間的情報互通與預警技術部署。

至於促進公私部門合作(Increasing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部分,建立私部門是物資供應、技術創新、基礎建設關鍵,成立「公私合作預備工作小組」(Public-Private Preparedness Taskforce),共同制定緊急應變策略與資源配置方案,並簽署協定,確保危機時期能優先提供所需物資、啟動替代產線或重新分配產能。

最後,則是加強對外合作(Enhancing Cooperation with External Partners),認定威脅跨國特性,與外部夥伴建立穩固的聯盟,提升安全網,將與北約(NATO)協作,並與周邊國家建立信賴夥伴關係。

▼《歐盟整備聯盟戰略》(EU Preparedness Union Strategy),確定7大目標與具體行動。(圖/AI協助製表)

主要目標 具體行動
保護歐洲的關鍵社會功能 ①為醫療院所、學校、交通運輸、電信等重要基礎設施建立全歐盟統一的最低應變能力標準。②擴大關鍵緊急物資(如醫療設備、防護裝備、能源備援設施等)的儲備體系。③強化氣候調適與資源管理:投資於氣候變遷適應措施,並確保水資源與安全與永續。
提升民眾應變能力 ①鼓勵每戶家庭準備足以應對72小時的基本緊急用品(如飲用水、食物、手電筒、藥品等)。②將危機應變相關內容(如自然災害、火災、恐攻應對)納入學校課程。③每年舉行「歐盟整備日」(EU Preparedness Day)。
加強危機應對協調 ①整合建立「歐盟危機中樞」(EU Crisis Hub),統一調度資源、共享情報、指揮跨國應對行動。②讓公共衛生、能源、交通、國安等各領域部門能無縫協作。
強化民軍合作機制 ①定期全歐盟聯合跨國演習,模擬各類危機(如大規模停電、疫情、恐攻等),整合軍隊、消防、警察、醫護人員等多方行動力。②促進軍民兩用投資(Dual-use investments)。
提升風險預測與前瞻能力 ①建立統一的風險資料庫與分析模型,涵蓋自然災害、氣候變遷、網路攻擊、生物威脅、混合戰等多種威脅類型。②加強成員國之間的情報互通與預警技術部署。
促進公私部門合作 ①成立「公私合作預備工作小組」(Public-Private Preparedness Taskforce),共同制定緊急應變策略與資源配置方案。②與關鍵企業簽署協定,確保危機時期能優先提供所需物資、啟動替代產線或重新分配產能。
加強對外合作 ①與北約(NATO)協作。②與周邊國家建立信賴夥伴關係。
 

04/26 全台詐欺最新數據

更多新聞
425 2 3722 損失金額(元) 更多新聞

※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