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稜涵/綜合報導
現代社會中,每天需要做出的決定實在太多,往往讓人心力交瘁,為了有效清理大腦空間,最好的方法是從源頭減少煩惱,在《駕馭腦中的小劇場》一書中專家建議「建立生活慣例」,以釋放大腦空間,專注在重要任務。
▲你每天有很多焦慮和煩惱嗎?(示意圖/視覺中國CFP)
研究指出,將生活中的日常決策自動化,如固定的起床時間、規律的運動安排和固定的午餐選擇,可以顯著減少每天的決策負擔,這種「慣例」不僅能夠節省精力,還有助於保持心理平衡和專注力。
所謂「慣例」,是指經過驗證且安全的日常選擇,進而固定並反覆執行的行為。日本棒球選手鈴木一朗,以嚴格的自我管理聞名,為了專注於棒球,他將日常生活轉化為慣例,每天同一時間起床、下午兩點抵達球場、固定菜單、規律訓練與睡眠,甚至連通勤路線都固定,如此一來,他便能將精力完全集中在棒球上。
不妨試著在以下情境建立慣例,例如:你可以固定早上前往捷運站的路線、習慣在特定車門等候,或是在固定的地點解決午餐,一旦建立這些慣例,在遇到重大變動之前,就盡可能地遵循它們,你會發現,生活因此變得更輕鬆,也更能專注於重要的事情。
「慣例」可視為一種有意識建立的習慣,它與純粹的習慣有所區別。習慣是在無意識下自然形成的行動,例如等待電梯時滑手機,往往不假思索。建立慣例後,大腦能自動執行這些行為,釋放出更多空間處理其他事務,更重要的是,慣例不會占用記憶空間,也無需反覆回顧,因此不會造成心理負擔。它不僅節省能量,還能帶來穩定感,讓我們在面對日常瑣事時,能更輕鬆自在,這便是慣例的獨特優勢,既能簡化生活,又能減輕精神負擔。
實行慣例時,務必區分日常瑣事與需謹慎決策的公務或社交互動,前者適合採用慣例,將重複性高的行為自動化;後者則須避免過度依賴慣例,以免造成反效果。切記,建立慣例並非將所有事情僵化,而是為了釋放腦力,專注於重要事務,慣例雖可能降低彈性,卻能換來內心的安定感,如同定心丸,有助於我們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穩定,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駕馭腦中的小劇場》。(圖/采實文化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