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求寶!揭秘中國四大名陶「坭興陶」 神奇窯變宛如開盲盒

記者蔡儀潔/欽州報導

嗡嗡作響的電風扇、空氣中淡淡的泥土味…位於廣西欽州工作坊的匠人們,埋頭雕刻「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坭興陶。廣西欽州坭興陶藝公司副總經理龍少榮向《東森新媒體ETtoday》介紹,坭興陶最特殊的地方在於「神奇窯變」,即製作過程中不添加任何陶瓷顏料,人為「無法預測和控制」所呈現的色彩,每個坭興陶都是獨一無二的。

▲▼ 坭興陶,廣西,欽州,陶藝。(圖/記者蔡儀潔攝)

▲坭興陶完成品。(圖/記者蔡儀潔攝)

何為坭興陶?

坭興陶以欽江東、西兩岸特有「紫紅陶土」為原料,首先將東泥封閉存放,西泥經4至6個月以上的日照雨淋,使其碎散、溶解、氧化,按4:6的比例混合碎土,製成陶器坯料,「東泥軟為肉,西泥硬為骨」,骨肉得以相互支撐,並經過燒製技藝燒製後成品。

坭興陶擁有逾1300年悠久歷史,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2008年被列入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坭興陶,廣西,欽州,陶藝。(圖/記者蔡儀潔攝)

▲坭興陶工作坊。(圖/記者蔡儀潔攝)

「火中求寶」絕無雷同

坭興陶最大的特點在於「窯變出彩」,不上釉彩的陶坯在1150°C以上高溫燒製過程後,須透過多次水磨加工去掉粗皮,才發現其真面目,如同揭開少女神秘面紗一般。窯變藝術價值在大陸國內陶瓷行業中絕無僅有,故有「中國一絕」之稱。

▲▼ 坭興陶,廣西,欽州,陶藝。(圖/記者蔡儀潔攝)

▲一名女師傅在捏製杯具。(圖/記者蔡儀潔攝)

記者近日實際走進坭興陶工作坊,近距離體驗製作過程。在「擠壓成型工藝」環節中,女師傅們手腳靈活地捏各類茶具,每人每天能做20個杯子。

▲▼ 坭興陶,廣西,欽州,陶藝。(圖/記者蔡儀潔攝)

▲廣西民間工藝大師施國財在陶器上刻畫。(圖/記者蔡儀潔攝)

工藝師傅們會對陶胚進行刻、紋、印,形成視覺及藝術效果。廣西民間工藝大師、欽州市坭興陶工藝美術大師施國財,當天在創作以清朝馮子材大將軍為主題的圓碟,只見他全神貫注地用刻刀刻出朵朵祥雲,盤中的人物表情栩栩如生,整個作品完工須耗時半個月。

▼ 施國財將馮子材將軍的表情刻畫得栩栩如生。(圖/記者蔡儀潔攝)

▲▼ 坭興陶,廣西,欽州,陶藝。(圖/記者蔡儀潔攝)

施國財表示,他1985年拜師學藝,如今從事坭興陶工藝已經近40年,每每沈下心刻畫,都像在修身養性,而最大的心得莫過於學無止盡,不停學習才能成為出色的陶藝師。

坭興陶「窯變」的特性,令每位匠人都像在「開盲盒」。施國財以正在製作的馮子材掛碟為例說,肯定希望人物的部分不要是黑色,「窯變」能突出主畫面,但究竟燒出來會是什麼效果,完全無法預知,只有最後打磨才能揭曉。

曾是物理老師的龍少榮,如今致力於坭興陶傳統工藝。他就介紹說,判斷一個坭興陶好壞的首先看出自哪位大師之手,另外還要參考「窯變」與「字畫」能否相互呼應,若「窯變」花紋極美,但上面剛好有字畫,價值便會下跌。

▲▼ 坭興陶,廣西,欽州,陶藝。(圖/記者蔡儀潔攝)

▲坭興陶刻字大師(圖/記者蔡儀潔攝)

傳承與發揚

藝術帶動產業發展,數據顯示,欽州註冊的坭興陶企業(工作室)約700家,行業從業人員超1.5萬人,直接或間接帶動周邊農民就業6000多人,行業總產值約16億元人民幣。

不過,如同其他許多傳統工藝,坭興陶亦面臨傳承的難題。從事陶刻書法逾10年的老工匠鄭宜安表示,「陶胚是泥巴做的,刻錯一筆就改不了了,一坐就是一整天」,需要高專注度和耐心,而現在願意沈下心學藝的年輕人愈來愈少,「他們很難坐得住。」

龍少榮則指出,坭興陶產業很難做大,因為它須純手工製作,譬如製作一個大陶瓶就需要6個月,且由於「窯變」的特性,一個高品質的成品須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成功率較低。

為此當地政府採取激勵措施,包括提供相當資金建立專業技校,培養專業大師,獎酬產品創新;安排產業專項扶持資金;與清華大學等高校合作,加快坭興陶產品硏發和創新等,還為殘疾群體提供工作機會。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