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回歸「遞延3大原因」曝!檢驗專家解密:確認陽性沒那麼容易

▲檢驗科主任親自解釋,從收到檢體後直到最終公布檢驗結果的複雜程序。(示意圖/彰化縣政府提供)

記者張乃文/採訪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2)日公布本土確診個案時,另發布400例本土個案為「校正回歸」上週各日個案,引發外界議論,甚至出現「蓋牌」等批評。不過醫事檢驗師高智雄接受《ETtoday新聞雲》採訪時解釋,解密校正回歸的3大原因,包括檢驗、判讀加上運送時間,至少要1天,就算醫事師不停加班趕工,在篩檢爆量情況下,也勢必拉長作業時間。

醫事檢驗師全聯會常務監事、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提到,檢驗結果大略分成陰性、陽性,以SOP來說,若檢驗結果是陰性,當天、24小時內就可以給出報告,但陽性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除了不能擅自發布,要交由CDC判定外,還要經過複驗等判讀結果,最終確認個案陽性後,指揮中心才會公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智雄解釋,通常在檢驗時,第一次會先以PCR檢測2種基因,若是陽性,就要再複驗一次,且是驗3種基因,這段時間假設是都是以傳統PCR的方式,大約就已經耗費4到6小時,而檢體本身是要再送回CDC的昆陽實驗室,採取血清檢體,CDC的人員收到檢驗結果時,除了確認Ct值的高低,還要加上確認個案的各種情況,總而言之,是要經過多重確認才能做出「陽性確診」的定論。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乾淨版畫面。(圖/指揮中心提供)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公布的「校正回歸」引發熱議。(圖/指揮中心提供)

「CDC公布報告時,陽性都會是兩三天前確定的了」高智雄說,從通報檢體陽性,到發布確診個案的時間,一定會有落差,以複驗陽性+運送+CDC判讀的問題,這整個過程都需要「人」去做,粗估至少要花費一天;近期又有社區感染爆發的情況,送到的檢體多,以他所待的實驗室為例,目前一天平均處理120件,對比現在的篩檢量「光電話就接不完了」。

高智雄說,不只是近期爆發案例,若加上某些突發狀況,檢體加陽性個案一多,CDC僅幾個人還要接收全台灣實驗室的資料,四面八方的通報,「CDC也是人啊,會處理不來」。除此之外,醫檢師們也一直在大夜班、小夜班之間輪替,人力不足等加班情況,同樣是一大問題。

高智雄指出,陽性判定是由「傳染機率控制概念」去做定調的,跟科學上、數據的「得過或感染」是兩回事。他舉例,就PCR檢驗而言,若Ct值38或35,就是得過,可是若是以感控方面的專業來看, 是沒有傳染力的。主任再進一步解釋,假設複驗Ct值很高, 加上IgG、IgM的結果,可能會是病程已經進入一段時間,社區威脅沒有了,此時這類個案就不會被列入確診,也就不會公告,「所以有判定程序的複雜」。

▲台大醫院快篩站。(圖/記者林敬旻攝)

▲近期篩檢量大增,也造成後續作業出現塞車情況。(圖/記者林敬旻攝)

高智雄說,這一切沒有這麼簡單,不是報告出來就直接宣布,像近期快篩出來,經由PCR篩檢陽性,就會通報CDC,可以目前個案數量來說,他坦言「指揮中心也吸收不了、消化不了」會累積就是因為個案數真的太多了。

不過,這些檢驗結果是否在初次驗出陽性反應就會通知個案?高智雄強調,「一定會」,通常採檢當日或隔日就會知道初步驗出來的PCR陽性,此是對於個案不管Ct值為何,會先當作陽性隔離,若再次檢驗確定是陰性,就可以出來了。後續要再跟大眾宣布的訊息,就會交由CDC一併說明。

至於疫情爆發後,是否會在SOP上做調整,高智雄也沒有答案,他說,先前有過空號的案例,其實也是第一次檢驗出來是陽性後,基於各種時間及作業的情形,就先報告是陽性,而後複驗結果出爐,確認是陰性才又把案號移除。

▲▼確診個案校正回歸數據情形。(圖/指揮中心提供)

▲確診個案校正回歸數據情形。(圖/指揮中心提供)

高智雄以今天公布的「校正長條圖」說明,以今天校正的數字來看,5/17出現最大量的也代表當天陽性個案很多,因此基本上會遞延到後面,往後延的結果也可以看到一開始橘色部分大,後面就愈來愈小了。

「一個個案就這樣跑,若3百多個不可能這麼快啦」高智雄無奈表示,以多方確認檢驗的結果,加上案例爆多,才會出現之前爆的,後來有時間做出來後,再歸復回去,便出現了所謂校正回歸,「這是沒問題的」。他表示,大家要有個觀念是,檢驗是採檢當時那剎那,民眾體內病毒狀況,換言之,校正回歸就是「校正回去採檢日,反應那時候真正的狀態」。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