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塑膠使用量不減反增! 監院糾正環保署

▲▼ 監察委員張武修。(圖/記者林銘翰攝)

▲監察委員張武修。(圖/記者林銘翰攝)

記者林銘翰/台北報導

監察委員張武修10日下午召開「塑膠垃圾污染嚴重,監察院糾正環保署延宕限塑時程及回收機制不健全」記者會,糾正環保署延宕限塑時程,以及塑膠袋之回收機制不健全。張武修指出,近10年國內塑膠袋整體生產及使用量不減反增,使用過塑膠袋之回收循環機制亦不健全,導致台灣「污染自己的程度,遠超過塑膠出口賺的錢」。

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內政及少數民族委員會聯席會議於8日通過監察委員張武修之調查報告,糾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並要求行政院督同環保署、農委會及海保署審慎檢討並改進。

張武修指出,環保署在民國91年實施第一波限塑措施,雖有初步成果,卻在民國95年修正公告,取消有店面餐飲業管制,放寬限塑措施,延宕塑膠袋禁用時程,導致近10年國內塑膠袋整體生產及使用量不減反增。另外,因塑膠袋後端處理廠不足,因缺乏回收誘因,造成廠商回收意願低,且限塑政策歷年宣導教育未能有效澈底改變民眾使用行為,使回收循環機制不健全。

張武修也說,塑膠袋主要材質雖為一般廢棄物應回收項目,然而依據環保署歷次公告,「塑膠類」項目之回收皆不包含塑膠袋,雖然部分地方政府有增訂納為回收項目進行回收,但於回收執行上,因塑膠袋後端處理廠不足,缺乏回收誘因而廠商回收意願低,又限塑政策源頭管制民眾使用上之闕漏及歷年宣導教育未能有效澈底改變民眾使用行為,使回收循環機制不健全,亟待改善。

張武修表示,台灣過去被稱為塑膠王國,但是現在世界各國對塑膠的管控漸趨嚴格,我們過去十年來塑膠使用量卻不減反增,導致「以前是我們污染別人, 現在是我們強力污染自己的海岸」。他指出,國人一天平均要使用2.7個塑膠袋,遠超過歐盟的四倍,讓塑膠袋生產業者賺到他們的經濟,但我們卻犧牲了自己的環境,行政院不僅應透過跨部會進行防治,更應研議跨國合作之處理。

此外,張武修也說,台灣海岸遭受垃圾污染嚴重,應該以區域性合作的概念治理,透過民間團體、國際保育組織共同運行防治,然而,我國防治策略上,僅止於與國內民間團體合作,尚無與周遭或其他國家進行合作,鑑於海漂垃圾來源為全球性問題,國際合作整治更顯重要。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